在拉斯维加斯的AWS re:Invent 2018上,AWS CEO Andy Jassy花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发布了几十项新服务。由于时差关系,在他发布最后一项AWS Outposts时,我已经昏昏欲睡,没有了任何感觉。直到我不经意间打开微信,发现朋友圈已经炸开了锅,才猛然意识到大事发生了。
这是AWS在宣布进入私有云市场啊!以AWS的能力和在云市场的地位,一旦其全面发力私有云,很可能令整个企业级IT市场都为之颤动,一大批传统IT厂商可能会颤抖。
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吗?基于对AWS CEO Andy Jassy和AWS中国首席云计算企业顾问张侠的采访,我在这里对AWS私有云战略做一个全面的解读。
AWS为什么要做私有云?
张侠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客户需求”。这个回答无疑是精准的,但并不是这么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相比其他公有云服务运营商,AWS是私有云市场的后来者。AWS此次新发布的Outposts 服务,就是要在客户本地数据中心部署AWS的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应用体验一致的混合云。
这其实就是云一体机。在此之前,甲骨文和微软都分别推出了自己的类似产品,比如甲骨文的Cloud@Customer和微软的Azure Stack。
在国内,同样是公有云服务运营商,曾经表示专注公有云的阿里云、青云等都早已进入到专有云/私有云市场,甚至也推出了自己的云一体机。
是什么让公有云服务运营商改弦易辙的呢?当然是客户需求。企业客户对于私有系统仍然有巨大的需求,虽然公有云增长更快!
根据Gartner年初发布的报告,2018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为1864亿美元,而同期整体IT市场的规模则是38830亿美元,公有云只占5.06%。在中国,这个比例更是低到了1.15%。当然,公有云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整体IT市场,几乎是后者的五倍。
放着95%的巨大市场空间无所作为,显然不合适。何况,的确有很多用户希望AWS能够卖给自己专属系统,以让自己的私有云和公有云拥有一致的使用体验。
AWS要怎么做私有云?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部分来回答。一是怎么生产,二是怎么销售。
在回答中国记者提问时,Andy Jassy说将来不排除与DELL、惠普等硬件厂商合作,用它们的硬件+AWS的云管软件来形成整体解决方案。微软也是这样做的,在国内与联想、DELL合作生产。
但我对AWS的这个说法持怀疑态度。我认为AWS很可能像甲骨文那样,自己提供全部软硬件设备。这是因为AWS已经具有了完整的硬件基础架构产品开发能力,从底层芯片到上层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而微软并不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选择与整机厂商合作的方式。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销售模式。
AWS为提供了两种交付模式。一种是与VMware合作,VMware Cloud on AWS,这是两家公司合作的延伸。另外一种则是AWS原生模式,这个更受关注。
由于这个服务(产品)要明年才会上市,目前的销售策略并未公布。我认为,AWS原生模式很可能采取像公有云一样按服务收费的模式,而不是销售产品。
这是因为,AWS一直是公有云的坚定拥护者,认为云只有一种形态——公有云。如果不是“客户需求”,AWS并不愿意在私有云上投入很多,也不希望把私有云市场做大。采用服务收费模式,更符合AWS的既定战略和业务模式,也能够给客户提供与AWS公有云完全一致的应用体验,方便他们将来迁移到AWS公有云。
甲骨文和微软都提供这种按服务收费的模式,也就是“把公有云搬回家”。
AWS和VMware这对老搭档又在私有云上合作了。
其他企业该怎么应对?
如果像我预测的那样,AWS不卖产品的话,那么对其他企业IT厂商的影响要小一些。但国内外众多做集成系统、超融合系统的厂商恐怕都会受到影响。而如果AWS真要敞开卖产品,那么现在的传统IT产品厂商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包括联想、惠普、戴尔、思科等等。
这些厂商该怎么应对?迎接激烈的竞争吧。中小一体机厂商可能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危机。
看完厂商,再来看用户和合作伙伴。
用户现在多了选择,也可能会纠结。买AWS的产品和服务,好处是可以获得与AWS公有云一致的使用体验,不好的地方是可能会担心被AWS捆绑,所以大多数企业都采取多云策略。但中小企业可能会乐于这么做,毕竟可以拿这个来练手公有云,将来再上云就比较容易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Outposts是将产品部署在客户的数据中心里(无论哪种收费模式),因此完全符合中国有关方面的监管规定,可以方便地在国内销售。而且中国客户目前对私有系统的接受程度也更高一些,所以这个服务/产品在中国的市场表现值得关注。
对于合作伙伴来说,就不存在用户的纠结了。唯一的出路是关注、了解和学习类似的产品,当客户有需求时能够为客户进行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