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产教融合,“渝”见未来

今年5月的一次“高光时刻”,至今仍令陶亚雄记忆犹新。

在“2019华为中国区大学生ICT大赛”总决赛当中,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荣获高职组企业网络赛道第一名。作为中国赛区唯一高职代表,获得参加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的资格。

作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的院长,陶亚雄的内心深处始终都在思考,如何通过好的教育,让这群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前就掌握企业所需要的技能。甚至让他们比本科毕业生还要更加优秀。

而一次又一次的“高光时刻”,让陶亚雄多年来的良苦用心,有了实际的收获,“ 学院的职责,更多应该是搭起社会服务的桥梁,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陶亚雄说。


成为培养ICT人才的“黄埔军校”


2012年,同济大学博士毕业三年之后的陶亚雄,回到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继续她未完成的教育梦。同样在2012年,华为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开始尝试共同建立ICT实训基地,培养ICT的技术人才。

陶亚雄还记得学院最初的情况,“当时我们只有2个专业,每年大概180人左右的招生,但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却仅有50%。”

随着通信工程学院与华为合作的深入,在2015年成立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合作专业扩展为4个,每年招生达到了700人左右;2016年,被评为优秀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程学院;2018年又成立“重电-华为ICT学院”,把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技术3个专业纳入ICT学院,加上原有通信工程学院4个专业,一共有7个专业,每年招生在2500人左右。

令人惊讶的是,不断攀升的学生规模,但就业情况却明显优于当初。根据陶亚雄的介绍,2018年ICT学院的就业率接近100%,同时就业对口率已接近90%。

之所以有了这样明显的变化,其实与华为的合作是分不开的。从2013年开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与华为开始合作,陆续成立了华为实训基地,华为认证培训中心,ICT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ICT学院的建立就是致力于探索校企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培养复合型ICT技能人才,推动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 陶亚雄说。

截止到目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已培养了ICT的复合型人才近三千人,累计有2300多人获得了华为的各级的ICT认证,一次通过认证率达到了97.3%,其中最高阶的HCIE就有41个人次。堪称是培养ICT技术能力的“黄埔军校”。


一条独有的数字化之路


与此同时,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也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的ICT之路。

首先,在助力地方经济转型方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携手华为开展的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的服务项目,为地方的转型升级和提供技术服务和产业人才的有效尝试,成为重庆市提升区县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

其次,以ICT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与华为共建的智慧校园,重电-华为智慧创新中心,打造重庆市信息通信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泰克教育集团,形成一地多点产教融合示范效应,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转型与升级。

第三,依托华为和泰克以及华为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建立海外培训中心,鲁迅工坊以及海外的ICT产业学院,将ICT领域的技术标准和培训标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输出。

不难发现,在与华为共建ICT学院,通过实训课程,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之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立足于一个更高的起点,已经做到走出“山城”,将ICT教育的光芒洒向了更广阔的区域。

其实除了产教融合的优异表现之外,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在自身的教育数字化的建设上也颇有自己的理解。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朱强表示,“学院很早就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好处,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会兼顾教学管理,和学生实践课业。比如实训基地,是通过互联网方式,将实训设备共享出来,这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华为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合作,既有共建ICT学院合作伙伴的关系,也有为学院提供从ICT基础设施到ICT服务的合作关系。

朱主任坦言,从2015年开始,学院就开始整体规化基础设施建设,在计算和存储资源上几乎全部采用了华为的设备,在2017年人工智能大数据学院又和华为合作,投资610万建立了云计算机房用于教学。“未来,我们正在兴建新的数据中心机房,投资大概在1000万左右,900平米。这个机房既要满足学校管理和服务,也要满足相关专业实践课业。”

据我了解,依托学院自身的特色,和师生俱备的ICT技能这个特征,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也在探索新的智慧校园建设模式。比如,大部分教学系统,主体的软件系统,一部分是信息中心的团队开发的,另一部分则是通过校内科研项目,由校内师资力量来开发完成的。


从智慧校园走向产教融合


正因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在ICT人才培养方面的标杆效应。2019全国“深化产教融合,探索ICT产业学院发展之路”研讨会,于11月23日在学院内召开。

我们知道,真正的教育是并不是填鸭式课程传递,而是挖掘学生灵魂深处对知识的认知,对求知的渴望,可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过去几年里,很多新技术的出现,在很多教学场景中,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

正是因为这些新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引发了教育行业的变革,这就是数字化教育的由来。

华为教育行业解决方案总监张惠展表示,华为设计的智慧校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统一的数字标准,第二是统一的平台,第三是繁荣的生态。

首先,统一的数字标准,意味着统一的入口。这非常有助于整个校园的数据拉通和应用打通,比如在大数据应用方面,校长可以有统一的运行中心,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入来呈现整个校园的细节。

其次,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统一的平台,要分为三个模块。一是统一的云计算基础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支撑所有校内的计算场景;二是统一的数字平台,建设学校的大脑,实现全链条数据在一个平台中进行处理;三是统一的业务平台,这是将原有的现有的应用系统能力进行一次封装,然后把封装的功能开放出来,形成统一的能力平台。

张惠展说,除了三个平台之外,华为还准备了三个工具。第一是welink,这是一个入口,可以做到在移动端构建统一的入口,来降低移动APP的维护成本;第二是roma,这是一个数据集成工具,可以实现跨云跨网跨应用的数据集成,让数据可以实现在不同的网和云之间的流动;第三是ABC应用开发云,它是一个开发环境,通过这个开发环境实现应用的代码二次使用和利用,通过简单的流程编排实现应用的快速部署。

不难发现,三大平台是华为的一种方法论。三个工具,则是将方法论实现的武器。那么,回到智慧校园的建设。具体要如何落地?张惠展又提到了“1+3+N”的解决方案。

所谓“1” 是指校内要有一个由校级领导挂帅,整合业务部门,以及信息化建设部门的一个组织;所谓“3”是指,要同时建设包括包括基础云的数据中心,IOC联创中心,和运行中心在内的3个中心,作为抓手来实现整个的校园内的建设。

最后,则是自然生长的生态。今天,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难点在于留不住ICT的人才。那么华为发挥了生态的优势,在做智慧校园建设的同时,会启动类似于双创项目的机制,使得这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学校的师生可以参与到建设过程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学校不仅完成了项目,也同时实现了人才的培养。

这其实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通过共建ICT学院这样的合作,让学校成为了华为ICT生态当中的一环,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ICT人才,为社会输送多样化的ICT人才,也将学校的力量与社会力量融合,实现真正意义的产教融合,自成生态。

进一步说,华为也在通过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这样优秀的案例,发挥生态优势,打造成高职领域合作的典型,最终推动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Forrester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报告,哪些企业在勇敢“亮剑”

上一篇

他的红,刚开始……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热门标签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