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调查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企业其实并不理解如何通向数字化。
在1991年被提出的“跨越鸿沟理论”,如今看来正在被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的验证着。摆在政企客户的面前就有这样一道鸿沟,要么跨越,要么粉身碎骨,你的选择是什么?
首先,我国政企客户的上云率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根据麦肯锡等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企业上云率已经达到85%以上,欧盟企业上云率也在70%左右,表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利用数字经济核心基础设施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产业升级、企业数字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据中国电子学会等组织和机构的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各行业企业上云率只有40%左右,在数字经济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其次,很多数字化项目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部分智慧项目解决的问题不够彻底,比如一些智慧交通项目的实地体验,对路况做出改善不够明显;一些智慧医疗的落地医院,在实际的就医流程中优化还略有不足;一些投入数字化积极性很高的银行,解决手机支付业务的问题,还欠缺对柜台业务“智慧”化的考虑等等。
第三,部分企业客户对云的理解还停留在Cloud 1.0 时代。其实,上云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要演进到生死攸关的生产系统。此前,业界提出,Cloud 2.0时代将是大型政企上云的时代。保守估计,到2025年,所有企业信息技术解决方案都会云化(用到云的技术、云的模式),85%以上企业应用会部署到云上。
第四,对5G、AI、云等新技术融合需要更深的思考。应该说过去的云计算,主要围绕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是以建设为主,运营为辅。但上云对政企客户来说,并不是目的,而是要做到切实的业务发展。那么,如何将云与5G、AI这些新技术有机地融合,落地到企业应用上来,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总而言之,政企客户的数字化进程必然是一个长跑,而如何跑好上云这关键的第一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说政企客户的数字化转型是一场长途马拉松?因为任何短期的投入,只会解决浅层次的数字化问题,而任何业务的重塑都需要在深层次解决数字化的难题。
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大幅提高创新的能力,重塑业务,以获取更为快速的商业成功。而深层数字化绝不仅仅是IT的问题,更是管理和决策的问题,将数据看做未来企业的核心资产,通过数字平台,和AI等技术的实现,走向深层数字化,将是政企在未来中国数字经济版图中,座次重新排定的一次巨大机遇。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当中也提到,现阶段,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云计算技术与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业务不断融合,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云计算的价值,成为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首先,政府和企业上云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各类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快了软件、平台、网络等方面技术融合的步伐;其次,以云平台为基础,通过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可以有效整合优化设计、生产和市场资源,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对接与协同创新,重塑生产组织方式和创新机制;第三,政府和企业借助云上的软件应用和数据服务,能够更迅速、更便捷、更高效地提高服务和生产管理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加速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的确,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华为云也深刻地认识到政企客户上云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将这条数字化路径归纳为三个阶段:传统业务云化、数据能力云化、云上业务创新。
在笔者看来,这种划分打破了云计算标准化服务的老问题,将政企客户上云以按需的方式,给予了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毕竟政府和各行业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不同,上云用云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例如党政军等核心部门及一些战略性涉密企业,其信息系统涉及到国计民生,因此在应用云技术时需要其具备较高的信息安全,而一些普通行业的企业,大部分在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追求更高的系统效率。
所谓长跑,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慢跑,随着不同的上云阶段,找到不同的发力点,辅以不同的节奏,这才是一场真正的数字化长跑。
既然大型政企客户的数字化会是一场长跑,那么就必然需要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那么什么样的云服务商才是最能匹配政企客户上云的“助推器”呢?
第一,云服务商自身必须有深厚的数字化经验,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精华”,更能成为政企客户数字化的“养分”。
那么,华为云的优势就在于,华为在过去30年积累了足够多的数字化经验,而华为云则是将这些经验通过云的方式,向政企客户进行传递。比如华为在2012年之前,全球IT基础设施的成本高达2亿美金,但在完成上云的流程优化之后,这个成本降低了一倍还多。再比如,华为内容的研发上云,将研发的周期从9个月缩短到不到3个月。
实际上,华为内部的数字化建设,与云之间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很早以前华为就做了自己的私有云,当引入私有云之后开始发现,资源效率的提升,对业务有很大的帮助。之后,华为又建设了自己的公有云,这个时候发生的变化则是IT开始为提升业务效率服务,这才让华为正式成为了数字化的企业。
类似的故事在华为内部不胜枚举,而这些宝贵的经验,如今都化作华为云上,政企客户可以触手可及的动力之源。
第二,面对多种新技术的融合,云服务商必须有能力融合5G、云、AI等一系列的技术,这并不是简单的物理迭加,而是在化学层面的技术交融。
从这个角度看,华为云具备这多方面的优势。在5G层面,华为已获取了60个5G商用合同,全球基站发货量超过20万台。依托华为集团的5G技术优势,华为云也将为更多的企业带来创新的机遇。
首先在AI能力方面,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从芯片到算法等基础研究上有长期深厚的积累,有能力通过端、边、云建立开放的平台,打造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基于全球首个覆盖全场景人工智能的华为Ascend(昇腾)系列芯片以及基于华为Ascend(昇腾)系列芯片的产品和云服务,提供充裕、经济的算力,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
其次,在AI的行业应用落地方面,截至目前,华为云已经在10+行业的500+项目中实现了AI应用的落地,包括智慧城市、制造、医疗、汽车、园区、物流、家庭、互联网等。比如,在医药领域,华为云和金域医学在宫颈癌检测项目方面合作,基于华为云人工智能技术,能帮医生筛查80-90%的正常病理切片,诊断效率提升5-10倍;在工业制造领域,华为和三联虹普合作,通过工业智能体实现客户需求匹配率提升28.5%;质量特征库从10维扩展为100+,精准的分类器模型准确度超90%;模型训练从月缩短到小时,实现方案快速闭环。
而对华为云而言,最大的关键不在于华为有5G和AI两大核心能力,而是华为云能够在云端将5G和AI进行有效地融合。就在上个月,首台搭载5G设备的402号“和谐HXD3D”型大功率电力机车缓缓驶入西安机务段机车整备场,标志着我国开发的“5G+AI智慧机务系统”正式投用。这就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为开展技术创新,实现“5G+AI”技术与铁路机务的深度融合的经典案例。
第三,针对政企客户的特定需求,云服务商必须满足相比通用云服务更严苛的安全保障。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指出,鉴于云计算承载的业务应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和大型企业用户对云计算技术的要求会随之提升,特别是对运行着政府和企业的核心应用与数据的关键信息系统,甚至需要包括芯片、IT基础设备以及生态系统等各环节全流程才能保证国家和产业的安全稳定发展。
由此可见,全栈云计算平台必将成为政府和大型政企的主流IT基础设施。
在安全性方面,华为云以数据保护为核心,以云安全能力为基石,以法律法规业界标准遵从为城墙,以安全生态圈为护城河,依托华为独有的软、硬件优势,打造业界领先的竞争力,构建起面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完善云服务安全保障体系,并将其作为华为云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在近期举办的“西安·选择不凡 华为云城市峰会2019”上,华为云正式发布政企智能升级的“助推器”,基于1朵华为云,依托鲲鹏+昇腾2大创新引擎,利用“5G+云+AI”3项核心技术,华为云为政企市场提供4大迁云服务、5大用云支持、6大旗舰云服务及7大产业赋能平台等一系列服务,为城市智能升级和企业智能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客观地说,真正意义上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政企客户还在少数,政企客户的数字化转型,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深的鸿沟需要跨越,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更适合的云服务商,参与到数字化的进程中来,跨越鸿沟,也许真的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