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广联达,数字建筑的平台革命


在《平台革命》一书中,作者杰奥夫雷G.帕克等人提出:传统商业模式像管道一样运作,而新商业模式像平台一样工作。

 

如果说数字化的进程并不只是一次转型,而是商业模式的重塑,那么显然,走向平台化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青岛召开的中国数字建筑年度峰会上,广联达总裁袁正刚说,“在咨询公司对各行各业数字化程度的调查中,建筑业的数字化一直排名末尾”。这对建筑业的数字化前景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我们知道,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此同理,建筑业的数字平台化也应该是驱动建筑业数字化进程速度的关键。

 

《平台时代》中提出,平台在扮演的角色或者功能上的共同点是,它们是连接者、匹配者和市场的设计者。我相信,这正是广联达作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所要承担的角色重任。连接更多建筑企业,用新技术匹配应用场景,并重新定义数字建筑的平台价值。

 

建筑业数字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因为建筑业和制造业在某些层面上的相似性,两者的对比也许能够部分反映出建筑业数字化的现状。

 

袁正刚展示了这样一组对比数据:制造业从2000年到2016年的数字化水平提升了35%,而建筑业仅提升了19%,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对比。



而实际上,建筑业数字化其实要比制造业数字化更难。比如建筑业的特点是每一个项目都不一样,而制造业的每个产品都一样,就更容易规模化和标准化,而建筑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难度就会更大。再比如,大部分制造业的产品和设计,都是由一家企业去完成的,可控性较强,而建筑业的每个项目都需要多个企业协作完成,可控性更难。除此之外,建筑工地的客观环境也非常艰苦,加上恶劣天气的影响,很多数字化技术很难支撑到实际应用场景。

 

当然,困难越大,数字化能够带来的成果也会更明显,这样为什么广联达这样的企业备受关注的原因。“建筑业的基础虽然最差,但也说明了数字化的潜力最大”,袁正刚说。

 

总结起来,建筑业的数字化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人的层面,如袁正刚所说,“传统建筑的项目是源于经验,闭着眼睛就能干,要数字化干什么?很多人并不愿意去冒险。”

 

其次是数据的层面,传统建筑业通常对数据不够重视,数据不通,系统就不通,这是内因;建筑场景中的设备和流程不容易做到数据的采集,这是外因。

 

最后是业务模式的阻力。建筑业的信息化更多浮于表面,只是为了信息化去信息化,并没有做到与业务结合。但是业务部门参与度弱,决策层就做不到重视,就难以真正推动数字化与实际业务的融合。

 

所以,建筑业应该从工业互联网的成功经验中学到什么?其实,应该是一种数字化思维。袁正刚在一篇文章也提到,“随着数据的飞速发展,数据的纬度和复杂度不断增加,这种变化带来了认知的变革,那就是,以数据为中心、以战略为起点,以及精益思想。”

 

的确,数据能够拉通业务的底层更适合平台化的需要,战略可以让数字化与业务结合得更紧密,精益思想则是一种快速的创新模式,这就是数字化思维的意义。

 

为数字建筑奠基,确立平台化基础

 

实际上,数字建筑并没有一个完全开放的定义,袁正刚说,“数字建筑是我们首先提出来的一个理念,但数字建筑理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跟BIM和智慧工地等概念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是把各种散的理念集中起来,回到建筑数字化的本质,结合技术手段、建造手段和管理手段,为企业服务。”

 

目前数字建筑的最早的表述,还是源出2016年广联达董事长刁志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克拉玛依论坛信息产业论坛的一次演讲,而后在2018年初推出的《数字建筑白皮书》中有了更为明晰表述:数字建筑,指利用BIM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业务战略,它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实现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从而构建项目、企业和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广联达其实算得上是中国数字建筑的奠基者。

 

今年年初,某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对全球几百家建筑企业的CEO进行的一个调研报告,把这些企业分为三大类,领先者、跟随者和落后者。袁正刚表示,“我们看到领先者在新数字化的技术方面基本上每项都领先,特别是我们这个行业提到的BIM技术,大数据分析,项目管理平台,无人机、移动平台等等这些方面,都遥遥领先于跟随者或者落后者。”

 

如果从全球视野来看,数字建筑其实已经是很多建筑业巨头企业的共识,比如世界第五大建筑公司Skanska正在用其Skanska Sweden部门作为试点,推出的新政策将降低20%的建筑成本,施工时间缩短25%,并计划到2023年实现完全的数字化管理。

 

再比如,日本施工总承包商的大林组,很早就投入到建筑数字化的建设,最近还推出BIMWill这个平台,这个平台的底层也需要有数字孪生这样的技术去支撑、物联网和BIM这些的技术去支撑。

 

从国内建筑业的实践来看,万达集团与广联达合作,在应用了BIM之后,大幅度的提高了施工效率,仅以施工图设计为例,就从95天减少到50天。可见,这些世界领先的建筑企业,都将建筑数字化作为整体的战略去推动。



那么,当数字化成为领先的建筑企业的共识,平台化的基础其实就已经确立了。袁正刚说,“我们认为建筑业的整个数字化的方向,一定会走向平台,广联达不仅有数字项目管理平台这样的业务平台,也有BIM开发平台BIMFACE,我们会用几年的时间去打磨这些平台,这也是广联达的定位: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然后跟其他合作伙伴一起为这个行业奋斗,让这个行业发展的更快更好。”

 

主导平台革命,做好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

 

到底平台化能够为建筑业的数字化带来什么?

 

我是这么看的:首先优化了数据的采集,这让业务流程的优化,和管理决策提供了便利;其次是生产模式发生了转变,智能的算法和模型取代了人力,更精确也更准确;最后,平台化意味着标准化,很多技术将以服务的形式,以解决方案的形式为建筑企业赋能。

 

广联达之所以可以做好建筑平台服务商,可以从这几个维度来进行思考。

 

第一,广联达对数字建筑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这就是袁正刚所说的“三全”、“三新”、“三化”和“一生态”。



简单说,这代表了数字建筑的一套体系,包括了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三全”;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的“三化”;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的“三新”;从而打造出数字建筑平台生态新体系,即“一生态”。同时,广联达还发布了《数字建筑: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将最新洞察、全面思考、丰富案例,带给业界所有参与方。


第二,广联达有很好的平台化产品作为技术支撑。例如刚刚发布的“数字项目管理平台”。它的落地可以解决技术和管理难以结合的问题,是一种改进工程项目各干系组织协同作业的新建造工作方式,将有效满足数字时代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新需求。

 

客户代表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杨震卿对“数字项目管理平台”也表达了认可:“项目的点,系统的线、企业的面,最终推动的目的是形成企业面的思维模式变革。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软件厂商就像是我们的武器库、弹药库。而数字项目管理平台,就是一个具有航母意义的强大武器。”

 

第三,平台化的发展对广联达自身来说也是重要挑战。



袁正刚坦言,“从建筑施工的角度看,通常是个性化的需求,但如果为每一个施工单位进行定制,只有少部分企业有能力承担这个费用,广联达也只能服务于少部分企业,我们要做到赋能更多的企业,唯一的路径就是平台化,既可以满足大规模标准化的问题,又可以满足部分企业个性化的需求。”

 

这就是数字建筑必须要走向平台化革命的动因,也是广联达不断的推出平台级的产品,并选择了平台化方向的根本驱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广联达二次飞跃的契机,从过去项目式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向平台化,可以服务更多的客户,深入更多的场景,真正意义以上做到赋能中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END------






领奖台上,他想了很多……

上一篇

​ 黑土地·黑矿石,还有一座智慧城市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热门标签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