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浪潮“运营商模式”,打破智慧城市的“横向边界”

从早期的无线城市,到数字城市,再到如今的智慧城市,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迭代,智慧城市的理念其实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安东尼·汤森在2014年出版的《智慧城市》中所写道:数字变革并没有使城市消失,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繁荣发展,因为新技术让它们成为更具价值且更高效的场所。”

 

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往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早在2017年底,罗兰贝格发布过一个关于智慧城市的报告,在考查了全球87个典型的智慧城市后,平均打分仅为37分。

 

我们知道,一些典型的智慧城市在纵向发展的智慧上成绩斐然,比如有的城市实现了初步的智慧交通,有的城市成为了智慧教育的标杆,还有的城市有很好的智慧医疗基础。可是,这些传统的项目式的智慧城市项目,从单纯的建设角度解决了具体行业的智慧需要,但却没有从智慧城市的总体入手,很容易建成新的智慧“孤岛”,这实际上与智慧城市的要求是背离的。



智慧城市显然是一个所有城市服务的综合体,浪潮集团副总裁姜振华在2019(第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博览会上表示,“浪潮打破传统项目化的建设模式,走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路径,在未来,智慧城市运营商必将成为一种新业态。”

 

智慧城市的横向边界

 

我们应该意识到,智慧城市正在因为“城市”本身的巨大化,导致智慧城市横向扩展边界的不断扩张,变得极难打破。

 

麦肯锡在2018年发布的《智慧城市报告》中提到:目前,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当中,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居民还将新增25亿人。以中国为例,城市的人口在过去35年里面增加了4倍,超过7亿。中国已经有15个超过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还有23个人口在五百万到一千万规模的城市。



城市的巨大化,带来了海量的数据,传感器数量的激增,以及智慧应用的大爆发。这为城市的IT基础设施、智慧云平台和数据处理增加了许多压力。

 

首先是海量数据的大爆炸。近年来,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为核心特征的数字化浪潮,无一不在产生巨量的数据。上世纪50年代数据翻倍需要50年时间;至80年代,数据翻倍时间减少到7年;至2015年,该数据只需3年就能翻倍;而到2030年,这一时间预计将进一步缩减至73天。

 

其次,智慧城市的数据处理将大量在边缘端实现,这会带来传感器数量的激增。据预测,再过十年,全球智慧城市接入的传感器终端将达到400亿个。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城市生活各个领域,相关智慧城市的实质性建设与试点规划工作已经在逐步展开,这些数量庞大的传感器将进一步增大城市管理的压力。

 

最后是智慧应用的爆发。预计未来5年,80%的政务系统和行业应用将迁移上云,智慧应用将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城市的政务云平台、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社会矛盾化解系统、社保金融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等智慧应用的落地,都给智慧城市提出了新的难题。

 

毫无疑问,任何基于“单点”的智慧应用,或者垂直于某一具体行业的智慧城市项目都难以应付城市巨大化之后,对智慧建设的需要。所以,纵向边界容易打破,而贯穿智慧城市全数据链条,从顶层设计入手的横向边界,就必须脱离“建设”的层次,转向“运营”的模式。

 

这也是浪潮之所以强调,要成为智慧城市运营商的原因所在。

 

什么是智慧城市运营商?

 

众所周知,传统的智慧城市项目化的建设模式普遍存在重技术轻应用、重投入轻实效、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特别是单个专题领域项目建设的模式,并没有让群众从整体上感受到城市智慧。

 

所以,浪潮认为政府应该引入智慧城市运营商,以“资本+技术”方式,从“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等全流程上,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有效弥补政府在专业人员支持、持续资金投入、科学规划、管理和运营经验等方面不足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运营商呢?


百度百科已收录“智慧城市运营商”词条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过去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两大最核心的问题。

 

第一,智慧城市复杂性很高,包含了几乎所有大行业,比如,交通、教育、环保、通信、旅游、工商业等维系城市运转的多个子系统都涵盖其中。必须要有一个高屋建瓴式的顶层设计,要自上而下地规划,从智慧城市的具体构想,到项目的执行和评估标准,再到子系统的配合执行、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交叉信息的处理等等。

 

第二,在过去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发生过很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行为。比如,解决交通拥堵需要车辆和道路数据联通,而不是某个单一数据可以实现的智慧。只有跨系统的数据联通,才能建设出真正的智慧城市。

 

正是为了解决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浪潮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打破传统的项目建设和行业智慧化模式,从整体智慧化角度,构建新链接、新生态、新运营商,盘活各类城市资源,面向公众、企业和政府,以运营为核心,整体推动城市迈向智慧化,这就需要智慧城市的运营。

 

而浪潮则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智慧城市运营商,做城市资源赋智整合者、运营服务生态建立者和市场化运营主导者,这三个职责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核心。



在本届智博会上,浪潮也对智慧城市运营商的模式进行了梳理和展示,比如浪潮设立了“城市大脑”、“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智慧社会”四个特色展区,携合作伙伴重点展示了浪潮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理念与实践、样板案例、创新应用等主要成果,全面展现了浪潮在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科技创新上取得的先进经验,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科技企业等来访者的广泛关注,成为智博会上的一大亮点。

 

浪潮智慧城市的生态与实践

 

姜振华表示,浪潮以“平台+生态”的理念,紧密协作生态伙伴,以城市资源赋智整合为基础、以价值生态有机聚合为保障、以体制机制创新融合为核心,面向公众、企业、政府,成立“政府监督、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化运营主体,借助运营主体的本地化优势,推动生态有效落地。

 

的确,对于智慧城市这样一个复杂巨系统,任何企业的力量都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在我看来,智慧城市运营商的理念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理念,集合政府、科技企业和生态的力量为一体,才能有效的推动智慧城市的切实落地。



浪潮深知,构建完善的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必须要推动与政府、学术界、公众间的共赢、共享。在生态的理念指引下,浪潮提出以“五个一”为新型智慧城市的抓手。分别是:一朵云、一个数、一个口、一个运营商、一个生态。

 

这五个“一“的逻辑关系可以这么来理解: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先依托云计算技术来搭建政务云服务平台,随后通过业务上云打通信息化系统,将分散在各委、办、局的数据资源集中起来,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城市大数据中心即一个数,推进数据归集开放共享以及政府数据运营,将可公开的数据提供给开发者进行创新应用,通过统一的爱城市网APP入口即一个口,提供各项便民服务应用,依托浪潮与政府共同合资成立的公司作为智慧城市运营主体即一个运营商,全面负责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与市场运营,同时紧密合作智慧城市“智力、供给、资本以及服务”生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运营。


不难发现,浪潮对智慧城市运营的理解,包含了渐进式的实践。



第一步,正因为浪潮有了10年云服务大数据实践及30多年政府信息化经验,才在“云+数”平台基础上,积累了60PB的互联网数据,做到了从云到数的统一。

 

第二步,浪潮积极推动政府数据整合开放,参与100多个省市政府的数据开放与运营,基于政府开放的数据,浪潮智慧城市联合众多合作伙伴开展应用创新,形成了爱城市网这个应用的门户。

 

第三步,从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应用,乃至5G等新技术与行业需求的全面结合,浪潮率先提出了“三大运营商”的理念,云服务运营商、大数据运营商和智慧城市运营商。并由此,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第四步,智慧城市的横向拓展的基础,是打通各行各业的底层数据,将最优秀的垂直解决方案进行整合。跨领域跨场景,就必然涉及到多种类型的生态伙伴,所以浪潮通过生态的合力,去打造覆盖全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

 

总体评价,智慧城市运营商这不仅是浪潮通过自身实践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新模式,更可以看作是解决智慧城市落地难的一个方法论:它不强调单点,更重在整体;不强调建设,更重在运营;不强调浪潮自身的优势,更重在生态整合的力量。智慧城市对很多公司来说只是一个生意,而对浪潮则多了一份责任。


------END------





10年投入700亿美金,SAP的云转型之路

上一篇

Fortinet:SD-WAN新势力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热门标签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