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思科公司做出一项对今天影响最为深远的决定,收购一家大概十年之前由思科的几位明星级工程师创业成立的新公司:Insieme。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当所有人在怀疑思科对SDN摇摆不定的时候,思科已经通过收购ACI(以应用为中心的基础设施)的创造者Insieme表明了自己的态度:SDN并不是数据中心网络的终极目标,更上层的应用才是。
ACI自推出以来,迅速成为数据中心网络事实上的标准。思科大中华区资深副总裁,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魏松斌说,“实际上,ACI包含了SDN,它是SDN的一种实现,而ACI与SDN的区别在于,ACI是基于意图的网络(IBN, Intent-Based Networking)的实现,是以应用为中心的基础设施架构。”
所以,ACI是数据中心通向更简化的网络和基于IBN的自动化网络的必由之路。那么,当数据中心的形态向边缘,向公有云进行扩展,ACI也必然会变得“无所不在”。
数据中心边缘化已是大势所趋
数据中心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发展起来,在6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数据处理系统,这是数据中心最早的雏形。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出现,支撑他们业务发展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数据大集中的趋势下变得越来越多,据统计到2019年初全球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就达到了430个。
而5G时代的到来,则会推动数据中心发生两个新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5G时代会推动物联网崛起,大量IoT设备的出现,让数据所承载的业务形式更加多样,数据规模将呈现爆炸式增长。这对数据中心的算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这个趋势会推动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
第二个变化,随着IoT、4K视频、VR/AR、车联网等应用对海量数据传输和实时响应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大量的计算需求被推向边缘。边缘数据中心介于核心数据中心和用户之间,它处于最接近用户的地方,可以为客户创造更好的体验。
不难总结,未来十年内,边缘化、小型化的数据中心会逐渐涌现并承担重要角色,市场会呈现出大型化数据中心和小型化边缘计算环境并存的发展局面。
这个结论其实与魏松斌的判断颇为一致,他认为,“以运营商市场为例,随着5G的发展基于业界的共识产生了‘云化端局’的架构。比如,传统的有线电话在每个区都有一个端局,端局的旧设备替换后,会变成小的数据中心,这就是云化端局,它可以把数据的处理推送到靠近用户的地方,这也代表了数据的边缘化,与之对应的就是数据中心向边缘移动。”
市场的预测同样证明了边缘数据中心的机会。有数据显示:到2022年,3/4的数据将在边缘被处理,只有1/4的数据到中心、到云里去处理,这个新的趋势就是数据的边缘化。
ACI的无所不在,让网络意图成为一个整体
简单的说,数据中心正在边缘化,同时边缘和数据中心要随时互通,这就是数据中心“无处不在”的大趋势。
正是基于这一趋势,思科的数据中心策略制定了,自动化、多云、安全的三重架构。处在自动化层的ACI,势必要伴随数据中心的“无处不在”,去适应多云的环境,以实现自己的“无处不在”。
魏松斌表示,ACI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和数据中心发展的历程是吻合的。
比如在ACI 2.0阶段,ACI的第一个重大扩展就是多分区,它类似云规划的高可用分区(AZ)概念,一个ACI可以跨越多个数据中心分区,或数据中心,但可以实现统一的运行和管理。而ACI 3.0阶段,可以类比云规划区域(Region)概念,多个ACI分别运行,它们之间保持互通,并且意图和策略也保持自动同步,可以做到覆盖全国,甚至跨国范围的数据中心。
最大的一次升级则是ACI 4.0。虚拟ACI的出现,可以在上一代思科交换机或者第三方交换机的数据中心来实现ACI的部署,这让企业用户,打通了传统数据中心和新型数据中心,实现ACI全覆盖。
从ACI的这条晋级之路,实际折射了数据中心发展的完整轨迹,从数据中心到托管数据中心、到企业数据中心和私有云,再到边缘,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路径:公有云。
不久前,思科宣布将ACI扩展到AWS和Azure,完成了数据中心棋局上的最后一个落子。思科将通过ACI 的“无处不在”,将ACI扩展到了任意工作负载、任意位置和任意云端;而虚拟ACI已经支持裸金属云和远程边缘位置。借助全新的云ACI功能,思科将ACI具备的自动化、管理和安全性优势扩展到了AWS和Microsoft Azure,与其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环境进行全面集成,并将持续扩展对更多公有云平台的支持。
魏松斌说,“ACI无处不在,就是要实现:ACI的使用与数据中心位置无关,与底层硬件无关,与虚拟化和容器平台无关,与公有云的选择无关,最终实现只要有数据存在的地方就可以使用ACI。”很显然,这才是真正是“无处不在”。
我们知道,ACI“无处不在”的目的,是在不同的数据中心之间用ACI把同样的意图和策略连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意图管理方案。随着数据无处不在,ACI可以将边缘的分支机构,和大型数据中心形成一个整体,让IT管理就像是一个数据中心一样。并以此做到统一管理、简化运维,提高数据中心网络效率的价值。
对数据无处不在的直接响应
魏松斌表示,“在传统的虚拟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计算、存储和网络是分开的,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而超融合就是把计算、存储、网络以及虚拟化资源一体化。”
在我看来,超融合系统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在资源的按需配置、架构的灵活性、部署和管理的效率、资源的扩展能力等多个方面都优于传统的SAN架构;其次,超融合系统也能提供类似于传统SAN架构的企业级存储特性,保证虚拟化系统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成为企业关键应用虚拟化的新的选择。
思科对超融合市场的定位和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思科超融合产品的发展上有非常明确的战略,对产品在功能和技术上也有极其明确的发展路线图。“短短的3年,到2019年的4月,思科已经发布了整整4代产品。每一代产品,思科都看到了超融合的发展方向并作出正确的决定,成为超融合市场发展主要推动力。” 魏松斌说。
而在最新的一次升级当中,思科又发布了面向分支机构的HyperFlex Edge 超融合节点,实现了HyperFlex的“无处不在”。简单的说,采用Cisco Intersight的HyperFlex超融合系统现在支持客户无缝将计算和存储资源从其核心数据中心扩展到整个运营范围。通过灵活的可扩展性以及云端系统管理具备的出色易用性实现了这一目标。HyperFlex Edge现在能够在企业边缘提供数据中心级的应用性能,以加速分支办事处和远程机构的数字创新,在企业边缘提供分析和智能服务。
这意味着:无论是在核心数据中心还是在公有云、私有云、边缘,都可以用HyperFlex同样的架构,把计算、存储和网络融合起来,通过核心管理平台Intersight做集中管理,做到不管有多少数据中心,不管数据中心的大小和地理位置,设计、规划、部署和运维管理完全是一致性的。
我们知道,传统数据中心三元素包括:网络、计算和存储。思科一直都是网络领域的领导者,Nexus交换机的硬件和ACI的软件是目前数据中心网络最优秀的组合。而在计算存储方面,思科的超融合产品HyperFlex在最新的Gartner超融合魔力象限中,也位居领导者行列。所以,思科对数据中心的发展方向极具前瞻性。客观的说,ACI和Hyperflex无处不在,是对数据无处不在的直接响应,也印证了思科的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