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提出“生态”一词以来,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已经走入第三年。3月21日,福州,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将再次开启,对于生态的内涵,又会有什么新的诠释?
近日,一场大会前的媒体预沟通会剧透了不少内容。例如,“平台+AI+生态”的企业业务战略,从生态合作到生态协同的新目标,“四化”的生态构建指导思想等等。
说起来,从2017年华为将“合作伙伴大会”更名为“生态伙伴大会”后,即意味着华为EBG进入了新的“生态合作期”,也就是ICT生态走向互补与融合。此前,可称其为早期的“渠道阶段”和成长期的“合作伙伴阶段”。
如今为什么称为生态纪?因为这是企业大谈数字化转型的阶段,这时已不再是固定的产品形态去满足客户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而是“你我他”共享协作创造商业价值,所以对于华为来说,其致力于不断丰富生态的内涵。
具体来说,有什么变化?丰富了什么?
生态纪的华为与伙伴们
华为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这样形容生态阶段的特征:以前和客户是单纯的采购关系,现在则是从规划、咨询、顶层设计到产品解决方案的交付、运维,再到后端的运营等全流程服务,所以要求生态伙伴间的能力变得复合化和关系更加融合。
华为EBG中国区总裁 蔡英华
“平台+生态”自然成为华为企业业务制定的战略,目的是什么?“我们有些能力不具备,所以要甄选出有能力、有意愿的合作伙伴,在华为的平台上实现业务增值和创新,最终满足客户需求。”蔡英华说。
践行“平台+生态”战略,华为和合作伙伴一道提供了丰富的针对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刘超指出,“截止到2018年底,华为已和近800家ISV合作伙伴构建联合解决方案900+。它们分布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教育、医疗、企业等场景。”
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 刘超
从2018年的业绩来看,在华为EBG中国区500亿的收入中,华为和伙伴共同打造的解决方案销售业绩占比约88亿,同比增长50%。在华为看来,随着客户需求日益场景化,提供针对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在未来生态合作中愈发重要。
现在,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和场景扑面而来,“平台+生态”也增添了新内涵。
因聚而生,智能进化
“平台+AI+生态”,成为华为企业业务新战略。这是因为,以AI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正在迅速触发各领域的巨大改变。在生态中融合AI,无疑可以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场景化落地。
自从2018年华为提出构建“全栈全场景”的AI能力以来,AI即成为华为产品解决方案能力的关键优势。如同刘超所说,“伙伴依托于华为的人工智能平台,可能比自己去跟踪开源社区或自研投入运行的更快,华为让好用的人工智能落地切实可行。”
以华为云举例,在过去一年内,华为云在8大行业200多个项目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并且通过ModelArts平台赋能开发者,让人工智能通过云生态加速落地。
正是因为AI的融入,也让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9有了全新主题:“因聚而生·智能进化”。
“平台+AI+生态”,华为的目标是加速推动通往智能世界的数字化转型。在此战略目标下,华为希望通过“四化”帮助企业加速转型进程,包括:产品平台化、平台生态化、解决方案场景化和能力服务化。
产品平台化即把合作过程演变成“硬件+软件+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运营,这意味着合作界面会越来越多;平台行业化指华为希望打造黑土地,让深刻理解行业客户需求的伙伴提供方案;解决方案场景化则是对应用场景抽象化的过程,例如上面谈到的800多个联合解决方案;能力服务化依托华为云平台把华为整体ICT能力进行输出。
从生态合作到生态协同
当然,将AI元素融入到平台后,华为的生态发展也有了新的目标:从“生态合作”演进为“生态协同”。
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 杨文池
“合作”与“协同”显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文池指出,“合作是基础,但这不等于是生态的有效协同。现在,客户需求有较大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过往有板有眼的商业合作很难契合目前的客户需求,需要在生态间进行更好的协同。”
基于此,2019年华为将生态合作分类重新进行了划分,包括5大类:销售类伙伴、服务类伙伴、解决方案类伙伴、投融资伙伴和人才生态。这5大类伙伴将完善生态圈的能力,让不同的角色之间实现更好的协同。在此过程中,华为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实现战略协同、资源协同、能力协同,最终利用3-5年时间来实现真正的生态协同。
从生态合作到生态协同的目的在于,实现从短期满足客户的需求到长期形成更稳态的合作机制的转变。
为了达成这个3-5年的目标,华为还提出主动开放生态,主动让利伙伴,主动统筹资源,主动开展人才培养的工作规划,以携手伙伴进入多维渗透、跨界融合的生态新阶段。
“因聚而生·智能进化”,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即将召开, 华为已经跨入下一个生态新阶段,并将在大会上发布新的理念和政策,相信会给业界、华为、伙伴、客户等整个生态圈带来深远的影响。让我们等待生态大会的帷幕,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