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稍早前浪潮举办的G5存储新品发布会上,清华大学的范静涛博士展示了一张神秘的动图。
那张图上闪烁着无数的光点,光点之间则网络密布,看起来十分炫酷。那些光点是直径10微米的神经元胞体,纵横其间的网络则是2~4微米的神经突触。
清华大学的范静涛博士展示第一代RUSH。
那是一张清醒小鼠全脑皮层亚细胞的动态活体观测图像。人类借助清华大学的这一杰作,首次看清了它的样子。
“多维多尺度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的突破,让科学家们直接观测这些影像成为了可能,而这种可能则几乎必然将带来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变革——就像现有医学显微镜技术,在相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那样。
以空间尺度和分辨能力为纵横坐标轴,显微技术可以划分出4个领域,例如小视场低分辨率等。
历史中,有20多项诺贝尔奖从这些领域产生。目前仍未取得重大突破的,是大视场高分辨率领域。范静涛博士展示的那张动图,就是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清华大学在全球范围首次捕捉到了它。
最低带宽20.16GB/s
拍摄这一照片的仪器由清华大学于2018年12月研制由完成,命名为RUSH-II。它比2017年1月研制的第一代RUSH更为强大:每秒采集数据量达到20.16G,含有840个24M的小文件。
这是一个典型的数据爆炸时代的新应用,就像人们已经意识到的那样,它对存储设备的要求也充满了新意。
它没有平均存储带宽和峰值存储带宽的概念,那每秒产生的840个文件要求最低带宽就必须达到20.16GB/s。
“与互联网云存储不太一样,新的存储设备甚至需要配合生命科学实验开展长达72小时的持续采集存储,期间,每一帧都不能丢失。这对于整个系统的压力会非常大。同时,宝贵的实验数据还需要冗余机制,来保证安全性、快速和分权限删除等能力。”范静涛博士说。
这台“显微镜”最终匹配了浪潮分布式存储平台——后者的在性能等综合表现上的突破,帮助RUSH最终实现了全球科研领域的突破。
由于存储采集集群上70%的电子器件是由清华大学自行开发,浪潮灵活作业,开放了其底层接口并为其提供相关支持。这一切,让范静涛博士和他的团队印象深刻。
存储要转型
在市场的另一边,RUSH-II则让浪潮印象深刻。它捕捉的数据“又大又快”,是新数据时代典型的数据新形态。在发布最新存储价值观前,浪潮将这一特征视作了其理论支撑的组成部分。
这些新特征还包括了对数据新的价值需求、新的应用模式,以及新的部署环境等。
以应用模式的变革为例,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当下的零售、教育、电力、医疗、制造五大行业已经发展出34个AI应用场景。这些新的应用模式在数据检索、传输、调取和应用等维度,对存储设备提出了复杂的个性化需求。
浪潮信息存储产品线总经理 李辉
浪潮信息存储产品线总经理李辉在描述这些特征时说,只能存储数据的存储设备已经不能担当重任,“存储要转型,要让数据的价值更大地发挥出来”。
他指的适配新数据时代的新存储,包括新一代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级分布式存储平台AS13000G5,还有和它同台发布的高端存储平台AS18000G5。
前者面向弹性融合云,具备更强大的平台能力,实现了从“一套架构,四种服务”到“一套架构,5+X双平台”的升级;后者则面向关键业务的海量存储系统,具备高达1500万IOPS的极致性能,超高速PCIE 3.0互联架构,最大可扩展48个控制器。
“第二篇章”
人工智能的兴起,让此前人们对第三平台技术的认知发生了一些改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开始更多地融入人工智能。IDC中国企业级系统与软件研究部高级经理周震刚将这个所谓的第二阶段诗意地描述为“第二篇章”。
这个篇章中,有消费者能看见的特斯拉、蔚来汽车,也有消费者看不到的重工业品,例如一些连接云端,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业设备。
这些新的技术让世界连成一片。数据不仅记录了这个世界,也作为新的生产资料,开始为这个世界创造财富。无论消费者能否预见,率先掌握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机构和企业已经开始感受到了这一点。
5G提供了1000倍于4G的带宽,这将让整个数据世界受益。
制造业为此提供了充满想象力的场景。IDC的预测显示,到2025年,通过当下如火如荼的数字化转型,整个行业将为这个世界带来超过1500亿台联网的IoT设备。
作为一个7×24小时的数据源,它们将基于5G的传输能力,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给养,并最终创造财富。
这些数据都将进入存储设备。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当然不会对那些存储技术的演进抱有太大的兴趣。不过,就像不理解移动互联网,并不妨碍享受外卖和“叫车”带来的便利一样,可能不超过4年时间,人们就会间接感受到这一点——存储技术也会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
在工信部、广电总局和央视联合发布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中,到2022年,中国的超高清视频产业总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这4万亿元的产业之下,更强性能和更高容量的存储设备同样将不可或缺。
相比概念性的“互联网+”,周震刚更喜欢用“创新城”来描绘这份未来世界的草图——高速涌现的单点创新,最终呈现出了整个平台级的创新趋势——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显示出整个城市所焕发的创新活力。
这种活力同时给中国的ICT产业带来了深度的刺激。
一份IDC白皮书对未来数据规模进行了预测,并为从业者展示了这样一个令人生畏的未来:2018年至2025年中国的数据圈将以3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领先全球,预计在2025年将增至48.6ZB,成为全球最大数据圈。存储、管理和应用这些数据将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
两年的静谧
在发布两个新一代G5存储平台之前,浪潮已经有两年没有对外举行过大型的存储发布活动。
与这一外表所呈现出的静谧截然相反,浪潮存储业务的内部却一直热火朝天——在过去3年间,浪潮为此花去了近10亿元。浪潮集团副总裁胡雷钧说,这些资金主要被投向了存储软件、硬件的研发等领域。
浪潮集团副总裁 胡雷钧
对存储业务表现出的巨大兴趣,是浪潮业务战略的在细分业务领域的投射。自从将智慧计算确立为战略后,全栈IT基础设施相关产品与服务,都被放在了业务层显要的位置予以关照,而存储是中间相当核心的一环。
一些现实意义也在支撑浪潮构建其全新的存储解决方案。IDC预测显示,到2022年,整个中国软件定义存储市场将接近40亿美元规模。
五大研发中心因此而成——这个超过500名存储研发人员的团队布局全球,各有分工:
美国团队专注于软件架构和核心算法设计验证,台北团队负责软件平台设计,北京团队负责存储系统软件及功能开发,济南团队负责存储解决方案,郑州团队负责存储软件测试验证,印度团队则负责全球技术服务中心。
持续投入在2018年获得了回报。
根据IDC 2018Q4《中国企业级存储系统市场调查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整体出货量为15.2万台,同比增长15.0%,浪潮存储出货量同比增长26.8%,增速位居中国第一。
新的价值观
10亿元的投入最终影响到了浪潮存储的价值观。
过去,浪潮让“活性存储”的理念影响了市场的认知,它根植于强调存储设备的灵活性和适用性的初衷。
如今,显然是在那些新数据特征的推动下,尤其是智能化价值凸显的背景下,浪潮提出了新的品牌价值观:云存智用,运筹新数据。
浪潮新一代G5存储平台发布会现场
这是一个近乎直白的表达:基于多云的存储、智能化的应用,通过运维新数据以获取新的价值。
这些理念的最终落地指向了浪潮对存储平台的新定义:四项极致的能力——极致容量、极简架构、极速性能和极易管理。
一切归因于数据爆炸带来的挑战,极致的容量自然而然被视为存储系统的能力基础。
基于新介质、硬件加速、高速互联等硬件技术手段,以及多种软件技术手段,浪潮开发了混闪存储、全闪存储、分布式存储3种存储。目前,已有多个部署规模超过100节点、容量大于10PB的成功应用。
李辉介绍说,目前浪潮分布式存储系统可扩展至数千个,可以形成10EB级海量存储空间、百亿数据文件管理、亿级IOPS和TB级带宽。
与此同时,极简架构的思路与能力,让浪潮实现了通过一套架构,同时支持文件、块、对象、大数据、数据库协议等存储服务;
浪潮对极速性能的追求,则主要体现在通过全闪存分布式存储内的介质更新,软件算法优化等方面。这些技术让浪潮存储系统大幅提高了IOPS、带宽,并降低了时延。
当实现这一切后,交给用户的最终仍是一套极易管理的存储系统——浪潮基于统一架构和In系列的智能软件设计,实现了用户对数据的“智能感知、智能架构、智能管理”。
现在,除帮助RUSH-II完成那张照片外,浪潮存储在金融、通信、政府、交通、媒资等行业也已全面落地,大规模的PB级部署早已不再鲜见——在某资源中心一套70PB容量、某运营商数十套每套PB级系统、某省政务云90个节点20PB容量、成都三环路视频监控系统中108节点20PB容量、广电总局1个节点10PB的云平台……
如果周震刚关于“创新城”的预测无误,那么这些PB级数据中心所能带来的创新与活力,将和那张小鼠全脑图像所能给人类带来的价值一样,值得每个人去畅想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