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林海、郑军、陈钟、周志华、方勇纯、王国仁、段磊等国内著名教授,以及王晓雷、张福鹏、党张波等行业知名技术专家。连续数场“1+1”系列“网红”讲座,已经走进北理工、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西藏大学。就此,一个又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关于前沿科技的《百家讲坛》,也已经展开了章回篇目。
你占好座了吗?
首创“1+1”模式“聚中国创造之力·1+1”高校系列讲座,组织形式类似于央视《新闻1+1》,以还原产业全貌、解读市场趋势为核心定位,而其内容形式又类似于《百家讲坛》,选择听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科技话题,并追求学术与时俱进,强调内容雅俗共赏,重视受众交流互动。
当然,“聚中国创造之力·1+1”高校系列讲座,也可以理解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其是由华为与新工科联盟云计算与大数据工作委员会联合推出。其中,所谓“1+1”模式指,“一名高校教授+一名华为专家”的讲座模式。此师资组合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可协助高校更好地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并帮助大学生在更开阔的视野中成长。
三所学院各有定位
逐一解读其定位。“应用技术学院”注重于应用人才培养,面向ICT从业者和在校大学生,传递华为ICT技术与产品知识。例如HCIA、HCIP、HCIE等,强调技术能力的“职业认证”,以及售前、服务、商务、销售等,侧重业务能力“专业认证”,都属于该学院的“授课”范围。
“合作伙伴学院”注重于能力升级,为华为合作伙伴提供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服务,覆盖企业高管、解决方案(售前)、服务、商务、管理、销售等各种角色。例如,“生态伙伴高管研修班”,“卓越企业家生态计划”、“良才计划”等,均属于该学院的知名品牌。
相比而言,“创新数字学院”更具“网红”潜质,即聚焦“网红”ICT技术,聚合“网红”ICT人才。着重培育创新人才,促进ICT领域创新合作。其针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的ICT技术,推进技术分享、课题研究等合作。
越来越透明的华为
如下场景即是,“1+1”讲座现场的回放。段磊教授像往常一样走上讲台,内容一贯的精彩,这是一堂有关数据挖掘、数据库的课程。45分钟之后,段磊教授将讲台交给张福鹏,他是华为智能数据与存储领域副总裁。
“智能时代,数据正在成为生产资料,算力正在成为生产力。未来数据将与实体经济结合,生产主要依靠数据来完成,数据可以驱动体验、决策、流程。”张福鹏的“授课”,从数据价值开始。冰冷的数据、枯燥的数据挖掘,一下子变得鲜活有趣。这侧面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数据库。
“目前,华为正在着力打造河图引擎。”张福鹏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又已经超越了书本知识。“大禹得河图后始见清明”,在上古传说中,大禹通过河图掌握河流山川复杂的地形地貌,顺利完成治水大业。
“河图引擎”由此命名,也寓意使用者可以像使用“数据库”一样,使用“大数据”,数据治理、数据分析因此变得更为简单。“河图引擎采用多协议融合机制压缩算法,实现大数据到大数据库的转变,可以将开发效率提升2~10倍,并实现目录、接口、数据统一安全。”张福鹏说。
当然,张福鹏选择重点突出“河图引擎”,也是另有深意。开源版本的河图引擎OpenHetu,将于2020年6月上线。开发者可以基于开源代码进行定制,包括数据源扩展、SQL执行策略等。而此正体现了华为的业务思路——其是家相当透明的企业,而且以后将变得越来越开放透明,华为愿意通过“软件开源、硬件开放”模式,与产业生态合作,也愿意将核心技术理念,与产业进行分享。
华为ICT人才联盟双选会
不仅如此,“产-学-研”合作还已经打开了另一扇大门。“聚中国创造之力”高校系列讲座既是类似《百家讲坛》的科技思想平台,也是类似《非你莫属》等职场招聘平台。
而所不同的是,“华为ICT人才联盟双选会”,也与讲座同期举办。不仅学生与企业可以面对面沟通,而且还有资深HR经理,现场为同学们诊断简历,有针对性地指出简历中不足,为同学们明析应聘准备方向,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展现自己的实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而最后,正如新工科联盟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钟教授所说:“企业和高校要不断探索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创建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范式。而学子更要勇于迎接挑战,不断开拓创新,成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