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东软,已经在思考为何“软件如此奇妙?”当然,也正因为此次思考,东软变得比软件更为奇妙。
时间回到1991年,此时东软初创。骑着自行车的工程师,已经在东北大学的实验室中,研究汽车电子。那时候软件是“态度”,东软的态度是要对每一行代码负责。
正是因此态度,2019年,全球前30大汽车企业中,85%在使用东软的软件与服务。
1994年,此时中国社保体系尚不健全,东软已尝试进入社保信息化领域,那时候软件是“精神”,没有标准就摸索标准,没有借鉴就寻找最佳实践。
也正因此“精神”,2019年,东软已支撑中国超7亿人的社会保险服务。
2008年,东软17岁。他开始领悟到软件正在“超越技术”。技术能力是东软的本分,但客户并不关心底层实现,而是聚焦软件创造的价值。所以此时东软眼中的软件,是解决方案也是服务,更是与客户携手,一起创造价值的桥梁。
言归正传。2019年,东软28岁。当刘积仁老师,第二十一次站上“东软解决方案论坛”讲台时,他正在重新思考软件的定义。正在思考为何软件如此奇妙。为何如此?
如果以时间维度,审视软件形态,软件的变化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快。
300年前,软件是加减法则,是通过齿轮传动的机械计算;30年前,软件是技术,是一系列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25年前,软件是产品,国人此时开始熟悉操作系统、数据库、ERP等一系列产品。
20年前,软件是解决方案。IT方案商开始以“软件+服务”模式,向用户交付个性化应用。10年前,软件是服务。SaaS模式令业界眼前一亮,用户可以按需付费使用软件,用户也可以随时淘汰迟钝的服务商。而5年前,软件是融合,软件开始与应用场景融合,软件也开始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融合。
当然,也正因为此次融合,如今的东软,正式启用了全新品牌传播语:“软件如此奇妙”。应该说,这是对软件“超越技术”的致敬,也是东软战略的迭代升级,更是对软件边界的重新定义。
观察我们身边的变化,抖音是软件,也是商业模式。一群爱嘚瑟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创造了精神抖擞的生态;今日头条也是软件,更是商业模式,内容服务商按照读者兴趣推荐阅读,产品服务商也按照用户画像推荐商品。
当然,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园区、智能制造无不是软件,也无不在创造着全新的商业模式。技术与应用的边界正在快速消失,由此,所谓的“互联网+”,其本质是“软件+”,因为每家科技公司,都已经成为一家软件公司;而所谓的“数字化转型”,其本质也是企业自身软件能力的“二次发育”,企业不再寻求使用第三方通用软件,而是谋划将软件与应用场景结合。
由此可见,软件是互联网,是新经济、新生活、新实体。软件在创造资源、创造时间,软件也在创造全新的商业形态。今天的软件已经变得越为碎片化、生活化、消费化;今天的软件也变得越为平台化、生态化、智能化。
而对此,正如刘积仁所说:“软件让我们的世界更有温度。软件不仅已在深入应用场景,还正在融入中国经济的每个角落,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断创造新兴商业模式,不断焕发出奇妙的魅力和价值。”
当然,问题也由此延伸。软件的价格已不再以每行代码的人工成本衡量,软件的输出形式也不仅是按订阅模式提供服务,或以解决方案模式交付。用户希望软件创造价值,也接受为价值付费。但这就是问题所在,未来软件公司,将以何种业务模式存在?
其实,中国的软件企业,始终在自我反思中前行。他们建设了数据孤岛,又要负责打破数据孤岛;他们创造了解决方案的交付模式,现有又要颠覆此种模式;他们是高学历、高智商、高能量的高端科技人才,却创造了竞争强度最高的产业。
其实,软件与数字经济融合,与产业融合,为客户创造价值是软件企业生存的本质,而这正是东软的业务空间。对此,东软高级副总裁王楠表示,“软件赋能行业”,将始终是东软的立身之本。“在确实存在行业痛点的垂直领域,东软愿意切入运营服务,放大软件创造的价值。”
举例说明,东软集团已与多地人社局签署“智慧人社”协议。通过共同建设“第三方医疗保险审核与服务平台”,沉淀医生和患者的历史数据,并建立多维模型,分析处方行为,判断医保欺诈,从而有针对性地实现了社保基金的合理管控。
再举例说明,东软熙康也是软件创造价值的最佳实践。它既是一家科技企业,更是一家健康管理服务商。它以“产品+服务”模式,整合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医疗领域的专业资源,通过创建开放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平台,动态收集、系统跟踪、全面干预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从而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上述即是软件的奇妙所在,也是东软正在发生的奇妙变化。而最后,再引入刘积仁所说:
未来的东软,不仅是一家软件公司,更是用软件创造价值和新生态的公司。软件将赋能产业、经济、民生,而东软也将通过软件与众多行业、产业的融合,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创造跨越软件的价值,打造软件企业的新生存模式,赋能新生活,推动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