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云栖归来兮 再看“被集成”

云栖归来,再看阿里云“被集成”,必有别样理解。
云栖大会,阿里云智能公布出一份“被集成”成绩单:300余家国内外领先的ISV伙伴,已与阿里云达成深度合作关系,并形成300多个联合解决方案,其中50余个解决方案已经商用落地。整体上阿里云生态8000余家合作伙伴,目前已服务超过30万家客户,其中3线以下城市客户,增长5万余家,全国城市覆盖超过98%;
此时距离“被集成”策略提出,仅过去6个月。
半年“被集成”成绩单
云栖大会的画面从展区展开,IT方案商(ISV)和SaaS服务商已占据半壁江山,这在此前未曾出现过。画面继续推进至论坛主会场,依然是一票难求,甚至外场直播间都开始“卖站票”,但这在以往经常出现。
风清扬退隐、行癫接棒孙权,但一如既往,云栖大会还是信息量极大。例如一如既往地高频技术发布:推出算力超过10颗GPU的含光800 AI推理芯片;发布第三代自研神龙架构;首次解读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全景图;还有一如既往地密集观点阐述:从五新战略到百新战略;企业上云是一号位战略决策;数字技术将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
当然,还有一份信息量丰富的成绩单。自3月21日确立“被集成”战略以来,阿里云首次公布落地进展:与300余家IT方案商(行业ISV)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形成了300多个联合解决方案,其中50余个方案已经商业落地,完成首单销售。阿里云生态整体8000余家合作伙伴,已覆盖中国98%的城市,服务超过30万家客户。其中,50%以上的合作伙伴,分布在3线以下城市,而3线以下城市客户增长5万余家。
同时,阿里云已与埃森哲、SAP等国际企业,建立战略生态合作目标均纷纷落地。
此成绩单几乎复述了6个月前,阿里云的全部生态构想:即与战略伙伴合作,持续引领行业数字转型方向;被行业ISV伙伴集成,深入应用场景;与区域伙伴合作,实现业务下沉,并在区域市场建立“地面”服务交付体系。
生态历史传承
言归正传,聚焦“被集成”战略。这是阿里云与IT方案商、行业ISV、SaaS服务商合作的核心模式。但在解读其进展之前,可先回顾阿里云的生态演进。
2015年前后,阿里云与数梦工场、驻云科技等企业,形成使命级战略合作关系。几乎与此同步,其又陆续投资合作了石基信息、恒生电子、千方科技等,在细分行业领域颇有影响力的IT方案商。
上述合作伙伴,或专注于阐释数据价值,或专注于理解应用场景,而多方协同以“云+数+场景”模式,完成了企业云市场的“拓荒行动”。应该说,此模式至今也颇为经典,企业上云不再有诸多顾虑,场景化需求和定制化意愿皆得以满足。
当然,“被集成”战略的提出,才是真正具有标志性的生态事件。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当时的解读是:“练好内功被集成,阿里云自己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
“被集成”还是“被方案”?
此言犹在耳,但在云栖大会之后,再看“被集成”,可另有几层理解:“练好内功”是硬核能力,“不做SaaS”是业务边界。也就是说,硬核“被集成”的边界,不会纵向压缩,只在横向拓展,不会以系统上线为项目终点,而是以应用交付为服务起点。
由此,结合云栖大会期间,露出的相关内容:含光800 AI芯片是硬核,这使阿里云更有底气开放AI能力;飞天操作系统也是硬核,这是可管理超过10万台服务器的自研云操作系统;城市大脑还是硬核,由此实现城市诸多场景联动,数据开始有序流动;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更是硬核,由此业务系统中在淀的数据,也开始反向驱动应用创新。
上述硬核能力均可对外输出,但也会引出另一问题:阿里云的合作边界究竟在哪里?客观地说,“被集成”概念并非阿里云首创。此前,ICT硬件企业借此概念,表达与生态合作的态度意愿。当然,此后“被集成”也已经延伸到云计算领域,即从硬件被集成,延伸到能力被集成。
聚焦差异性,可以说阿里云是有硬核、无硬件;有边界、无距离。其也会推出数据库一体机、AI视觉一体机、神龙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但不以硬件销售为核心业务模式。因此,所谓阿里云“被集成”,更应称为“被方案”。
或者说,阿里云直接跳过了只局限在ICT基础设施层面的“被集成1.0”,而直接进入聚焦应用方案的“被集成2.0”阶段。即合作伙伴通过集成阿里云IaaS层和PaaS层的硬核能力,形成面向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
从未怀疑“被集成”,只是…
当然,跳级进入“被集成2.0”,并不一定炫酷,这或许需要有更长的生态磨合期。毕竟阿里巴巴在电商、金融、物流等领域,有过最佳实践,毕竟其支付宝和钉钉是中国属于数一数二的SaaS服务。或者说,与ICT企业自下而上的技术发展路径不同,毕竟阿里是一家始终保持着自上而下视野的公司。
不仅如此,硬核虽富有营养,但也需要时间消化。什么是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如何以“双中台”驱动应用创新?交付和运营之间的区别何在?如果应用不能自带流量,如何开辟“超级入口”?
上述问题既是阿里云生态磨合期的必答题,也是其“被集成”的加分选项。其实,阿里云也是一家自下而上视野的企业,只不过其视野天花板不在应用场景,而是始终相信“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的基础”。
这正如本次云栖大会的主题:科技能力将决定产业发展水平,数字产业化程度,将决定产业数字化进程。也正如蚂蚁金服总裁胡晓明所说“未来的金融中心,一定是科技中心。”以此观点类推,未来的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农业中心,也一定是科技中心。
中台式“被集成”
话题由此展开。谁也未曾怀疑阿里云“被集成”的决心,从“五新”战略到“百新”战略,“被集成”也是阿里云必然选择,但基于“大中台、小前台”的技术架构,如何界定边界?伙伴能否共同参与“大中台”的建设?“小前台”又能否保证合作伙伴的业务空间?
现在可以确定,阿里云将通过“开放云平台”,向合作伙伴输出四方面的能力:可靠易用的云、全局智能的大数据、云端一体的智联网、随时随地地移动协同。“而阿里云开放云平台的使命是‘不赚一分钱’。在‘被集成’战略中,平台将扮演承上启下的作用。”阿里云智能资深技术专家何登成说。
当然,这并不是说“开放云平台”,仅聚焦应用场景,阿里云也更愿意基于“中台”,尤其是业务中台,与伙伴展开合作。举例说明,阿里云产业AI现已落地应用的交通、航空、司法领域,皆是合作伙伴以其行业知识图谱为基础,集成阿里云的中台组件和工具而形成。其中就包括千方科技、华宇软件等IT方案商。
不仅如此,“中台”既是技术理念,也生态理念。“数据中台”可实现数据的融会贯通;“业务中台”沉淀了各类基本能力模块和行业知识图谱。而此理念衍生至生态合作,则是阿里云始终在强调的“生态与生态打通,场景与场景打通。
举例说明,金融可与企业征信的场景打通,可实现秒级信贷批复;医疗与健康、医保、商保等场景打通,可使医保费用不再居高不下;高速动态交通与城市静态交通场景打通,可实现ETC的一体化运营。而场景打通又必将促进生态协同,以及数据的有序流动,也必将形成更敏捷的业务创新。
入口式“被集成”
此即为中台式“被集成”,此外还可另关注阿里云的入口式“被集成”。支付宝和钉钉都可称为“超级入口”,支付宝全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7亿,钉钉的企业组织用户数也已超1000万家。
这就是“超级入口”的价值,合作伙伴可以在不改变用户使用习惯的前提下,集成支付宝和钉钉的平台能力,开发缴费、OA、CRM等高频互动服务。举例说明,2019年,国税总局浙江省税务局基于“钉钉+丁税宝”,打造的浙江税务征纳沟通平台,让企业办税“一次都不用跑”,该平台已经服务超过150万家企业。
同样,入口式“被集成”也既是技术平台,更是合作模式。“阿里云自己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张建锋的用词很讲究,其特别强调是SaaS,而不使用使用通常定义的“不做应用”。首先,这里的“SaaS”,应该泛指包括基于应用场景的业务系统;其次,张建锋强调SaaS,也是为更突出“运营服务”的价值。

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面向用户交付系统,还是交付服务?是关注前端市场,还是聚焦后端市场?以项目交付、系统上线为节点,这是服务的起点,还是终点?这些问题都应该重新思考,而显然阿里云均倾向于后者。
可以进行设想,如果企业并未获得应用体验改善,其为什么要将应用系统,迁移至公有云平台。所以说,传统项目制的交付模式,并不适合企业公有云市场,而阿里云面向用户交付的,是有活力、有流量、有持续创新能力的运营服务。
当然,这就引出阿里云“被集成”的商业落地特点。阿里云正在将自身的互联网运营经验,传递给合作伙伴,也正在开放钉钉市场、SaaS加速器等平台,帮助合作伙伴实现线上、线下业务覆盖。而在短短6个月内,50余个联合方案已经完成首单销售,这就是阿里云开放平台营销能力的例证。
再看“被集成”
综上所述,阿里云“被集成”模式已经基本清晰。其视野高度始终聚焦在数字经济,而不局限在数字场景;其专注硬核能力的自我修养,而将生态合作边界横向拓宽;其通过“开放云平台”传递能力,而不赚一分钱。
同时,阿里云既关注场景与场景打通,也关注生态与生态协同,既关注中台式“被集成”,也关注入口式“被集成”,既关注应用交付,也关注服务体验。上述即是此次云栖大会传递的生态合作理念,而此时再看“被集成”,已有别样理解。



必示刘大鹏的理想主义:智能运维从不是锦上添花

上一篇

Rancher的小目标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热门标签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