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在ARM生态中自由成长的软通智慧

不必使用“弯道超车”、“历史机遇”等词汇,过分渲染正在成熟的ARM生态;也不必使用“背水一战”、“卧薪尝胆”等词汇,过分强调ARM生态担负的产业使命。ARM就是ARM,在x86的“平行空间”中,ARM将带给生态伙伴更多选择。生态伙伴由此也可自由“穿越”,开放选择最优的底层环境。



芯片生态的最高境界 

“软通智慧愿意携手华为共建和运营ARM生态。”曹晓兵,软通智慧副总裁,其认为“技术平台+运营服务”模式,可加速ARM生态成熟,而由此达到芯片生态成熟的最高境界:聚集应用场景的IT方案商,可不必关心复杂的芯片架构和指令集;而数据库、中间件等平台型合作伙伴,也可便捷调取芯片能力,将产品性能发挥到极致。至于是底层芯片是x86还是ARM,其实并不重要。


国人关注ARM,也就是在近期,期间外部环境因素,不必详细描述。但在此节点,了解该产品的前世今生,时间需回到1991年。此时英特尔和微软形成的Wintel联盟,已经做大。而IBM则索性拉拢Apple,以及在RISC市场中不得志的Motorola,推出了PowerPC架构。这三家企业组成了AIM(Apple-IBM-Motorola)联盟,由IBM和Motorola生产芯片。


也是在1991年,在英国的一间谷仓中。此前一直被压制的ARM公司,也决定改变产品策略——他们不再生产芯片,转而以授权的方式,将芯片设计方案转让其他公司,即“Partnership”开放模式。


没想到正是这种模式,开创了属于ARM的全新时代——如今ARM是全世界唯一超过牙刷数量的产品。如果从1991年算起,ARM芯片制造商合力用了26年,完成芯片出货量千亿颗的目标,但下一个千亿“小目标”,预计只需要4年。而众所熟知的高通骁龙、苹果A系列、三星猎户座、华为麒麟等芯片,均是基于ARM构架。

 

“备胎”还是“底牌”

由此可见,ARM始终生存在x86生态的“平行空间”中,而且其天生开放、天生具有平易近人的气质。言归正传,国人关注ARM,始于华为。但ARM并不是华为的“备胎”,而是一张底牌。


其实,华为早已获得ARMv8永久授权,此为最高级别授权。这就意味着,华为并不是在ARM公版架构上进行魔改,其可以任意改造底层编码和指令,自主重新设计ARM处理器,且完全不受外界制约。


再回溯历史。2004年,华为成立了芯片设计商海思半导体,其初始目的就是帮助华为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但此后价值一发不可收拾。2018年华为手机出货量达到2.08亿部,其中最被产业媒体所津津乐道的是,基于ARM架构的麒麟芯片,已与高通骁龙、苹果A系列芯片齐名。


也正是因为海思麒麟芯片的成功,带给了华为更多的启发,华为正将ARM能力从智能终端领域,延伸至ICT基础设备,以及公有云领域。也就是说,从终端到云端,华为正在进一步巩固算力的闭环。


再梳理如下一系列信息。2019年1月,华为正式推出鲲鹏920的服务器芯片。与其同步发布的还有,由新芯片组驱动的泰山系列服务器。此外,2019年内5月,华为正式发布GaussDB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业界首个支持ARM的企业级数据库。而同步升级的分布式存储FusionStorage 8.0,基于ARM算力,IOPS性能可提升20%。


 

华为的思路

梳理上述信息,即可理解华为聚合ARM生态的思路,以扎实在底层技术平台,吸引生态伙伴,以端到端的解决方案,降低生态入围门槛,提升生态活跃度。这也是软通智慧看好ARM生态后续发展的原因。

其实,研究华为今年的研发思路,只有两条准则:一是基础研究;二是平台开放。即华为聚焦芯片、数据库等基础研究,并将所有具有共性ICT基础能力沉淀于平台,向对生态伙伴进行开放。

也就是说,华为有能力推出全栈全场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也就有能力推出全栈全场景的ARM解决方案。就如在人工智能领域,生态伙伴可以不必关心底层的算法和算力,直接输入参数,即可输出结果。在ARM生态中也是类似,生态伙伴可以不必关心,底层芯片究竟是究竟是x86,还是ARM。便捷调取芯片能力,将产品性能发挥到极致,才是生态伙伴的核心诉求。

 

软通智慧运营ARM生态 



所以,不带任何感性色彩的描述:虽然相比x86,ARM生态尚不能称为丰满,但合作框架已被激活。回归软通智慧在ARM生态中的定位。“软通智慧不仅在提供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曹晓兵说:“而且在运营应用场景。”


聚焦应用场景,软通智慧可以听见炮火的声音,将用户低延时、大容量、高可靠性等业务诉求、反馈于底层芯片、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即生态伙伴,加速ARM生态的技术创新节奏。而运营应用场景,软通智慧则可帮助生态伙伴快速获得商业回报,支撑生态伙伴进行滚动式创新。


其实,软通智慧已提出独特的“云、管、端”战略。以智慧社区为例,统筹指挥运筹帷幄的“社区大脑”为“云”;智慧电梯、智慧消防、智慧停车、智慧能效管理等应用系统为“管”;视频监控终端、物联网传感器,以及市政一体机、手机APP则是“端”。


由此可见,软通智慧所定义的“云”,更强调“云+数”的结合,而“云、管、端”战略整体,则更强调“技术平台+运营服务”的结合。此正是软通智慧在ARM生态中的定位,基于“技术平台”,可屏蔽底层芯片的差异性,吸引生态伙伴共同构建天衣无缝的ARM生态。而提供“运营服务”,则在是帮助用户增强应用体验,毕竟解决方案只是载体,而应用体验才是用户关注的核心。


“而在此过程中,软通智慧既可以帮助合作伙伴,将创新应用落地于应用场景,也可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构建ARM产业生态圈。”曹晓兵说:“围绕Wintel生态,全球在芯片、网络、服务器、数据库、应用等领域,均出现诸多市值千亿美元的企业。而在ARM生态中,中国必将出现世界级的IT和CT企业。”






不再奔波救火,将运维推向智能只差一个I‧MOC平台

上一篇

华为Atlas:“5G+MEC”的AI算力之源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热门标签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