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数字中国·太极在行动】不钻“牛角尖” 太极以数据为根基的智慧政法

太极将不同IT系统中的“黑盒子”,变为透明的数据资源池;
以底层数据融合,驱动顶层应用系统建设;
数据是应用的土壤,“知识服务体系”是应用的基石。


太极并没有去钻智慧政法的“牛角尖”。当然,钻“牛角尖”的IT服务商也很有本事,毕竟熟悉行业细分应用场景,也是贴近用户的一项能力。同样是贴近用户,但太极以“逆向思维”思考行业发展。其不“炫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植入,不“执着”项目建设模式,太极以数据驱动平台建设,以技术架构创新,推动服务模式变革。 

一体化能力

如关注“牛角尖”的能力,太极在智慧政法领域已积累了20余类解决方案。例如,电子卷宗管理系统、鹰眼执行综合应用平台、多元化纠纷调解平台解决方案、速裁案件综合管理平台解决方案、微法院解决方案。

上述解决方案几乎覆盖了智慧政法的相关应用领域。由此,办案人员可不必再翻阅浩如烟海的纸质案例卷宗,植入人工智能的外脑,可“学习”类案的处理的模式;由此,上世纪的“枫桥经验”,也在互联网平台中得以延伸和升级,当事人、律师、调解员、仲裁员、行业专家、心理咨询师、法官等各类角色,突破了空间限制,在网络平台中化解民事纠纷。

而回到前文所述,太极并没有执着于“牛角尖”的能力。因为,以产品技术驱动,看似可充分炫技,但属于传统集成商思维;以应用驱动,看似贴近业务,但也属于传统ISV思维。

“而太极可提供从IaaS、DaaS,到PaaS、SaaS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太极智慧政法事业部总经理万玉晴说:“其中,涉及数据融合的DaaS服务,又是太极核心经验能力的体现。只有以应用系统协同、数据融合为前提,才可能将以应用驱动的建设模式,改变为以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式。” 

平台级思维

话题延展一些,太极在公检法领域已有20余年业务经验,尤其是长期服务于“两高一部”,即参与了最高人民法院信息系统十三五规划、最高人民检察院信息系统十三五规划,参与了司法部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如果再延展一些,此前太极还规划建设了诸多国家级平台系统,例如金盾工程、金关工程、互联网+政务服务等。

这正是太极形成现有业务思维的基础——借鉴全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思路,并与智慧政法具体需求相结合。而此前专注于政法领域的IT服务商,其往往以场景为导向、以项目模式推进应用建设,此模式可直接解决具体领域的业务痛点,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建设,弊端也显而易见,系统之间将越来越难以协同,系统中的数据也很难共享开放。

照亮“黑盒子”

具体而言,通常省高院级别平台,此前历经10余年的建设,已积累形成了100~200个应用系统。应用系统之间功能交叉,数据一致性业难以保障,也就是说,同样是“当事人数据”,可能以不同的标签,存储在不同应用系统中。

传统模式,应用与数据、应用与底层IT基础设施之间紧耦合。如希望应用系统数据互联互通,IT服务商需对“接口”进行二次开发。两个系统之间尚可通过“接口”二次开发模式互通,但上百个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互联,则基本不可能解决。

同时,历年参与建设的数十家IT服务商,各自采用不同的标准体系,又各自负责系统运维。IT服务商之间,互不了解对方的技术“黑盒子”。由此,谁也不敢触动对方的应用系统,谁也不敢轻易触动接口之间的调整。

“太极则是将‘黑盒子’,变为透明的数据资源池。太极提供DaaS服务,首先定义数据标准,并提供服务工具。IT服务商可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工具,自行定义数据服务,并对外开放。而且所有IT服务商共同维护数据资源池,所有IT服务商也可共享数据服务。”万玉晴说。

举例说明,基于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融合,在DaaS层可形成卷宗公共库、当事人基础库、案件基础库、财务基础库等数据池,而IT服务商可共享使用上述数据资源进行应用开发。不仅如此,在数据层之上则是服务层,所有大数据、人工智能能力,也将以共享开放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也均可被所有IT服务商自由调用。
 

知识服务体系

由此,共享透明的数据层、服务层,构成了太极智慧政法平台的资源协同平台,“基于数据标准、服务标准、协同标准,不管顶层新建多少应用,都是基于底层可定义、可配置的资源协同平台。”万玉晴说。

此模式正是太极“逆向思维”的体现,即以数据驱动应用建设。当然,在服务层之上,并非应用层,两者之间则是“知识服务体系”。“知识服务体系”可理解为各应用系统的地基,即通过“模块”架构,支撑应用系统建设。例如案宗智识服务模块,就可同时支撑案件管理系统、执行系统的建设。

逐层分解太极“知识服务体系”的定位,“知识服务体系”的最底层是慧融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标签;慧融平台之上是慧联平台,慧联平台除汇集用户的关键数据外,还构建了用户的知识数据,例如经典案例、争议焦点、法律观点等。

在慧联平台之上是慧知平台,例如“小思助手”,其可通过不断的数据累积和模型优化,实现导服、咨询等功能。慧知平台之上是慧达平台,实现资源系统共享,而“知识服务体系”的顶层是慧视平台,也就是通常所关注的各类场景应用的集合。

“模块”即插即拔

如此设计分层的模块架构,意义何在?在整个“知识服务体系”中,不管是底层能力模块,还是顶层应用模块,所有“知识服务”都是即插即用。例如,业内普遍认可3~5种人脸识别数据算法,面向各类应用场景不同算法各有侧重,而且随着技术迭代,原有算法很可能被取代。“即插即拔”的模式,保证了用户不会被某类过时的数学算法所“绑架”。

目前,在太极的“知识服务体系”中,已深度融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能力,“但用户又不必再关注技术应用,甚至也不必关注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建设。随着技术的更新,IT服务商不断将算法迭代,而办案人员只是实际感知到,应用体验的智能化改变。”万玉晴说。

以太极电子卷宗解决方案为例,深度融入人工智能能力,其打破了办案过程中时间空间的局限,实现卷宗智能识别,包括自动排序、关键信息提取等功能,但用户并不一定解决方案底层是由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办案人员只是感受到:要素可自动提取,辅助快速理解案情,相关的法律条文、量刑规则、相似案件也可一一进行推送,不必再手动翻阅浩如烟海的类似案例卷宗。                         

服务模式创新

基于上述描述,太极的业务思路、平台架构建设思路已经比较清晰。其以数据为驱动建设智慧政法平台架构。在此架构中数据是应用的土壤,“知识服务体系”是应用的基石,而业务和数据之间不再是紧耦合,而是“即插即拔”。

由此,技术架构变革,也推动了服务模式变化。应用解决方案可以由太极开发,也可以是第三方开发。“同时,太极并非一定以项目建设模式服务用户,还可以运营模式提供服务。仍以电子卷宗为例,用户可不必立项建设电子卷宗系统,也可以不再关注系统的建设、升级、改造、迭代。只支付月租服务费,就可享受电子卷宗服务,而法官的主要精力,将更集中在办案过程中。”万玉晴说。

 








穿格子衫的腾讯云

上一篇

华为的“圣诞礼物” | 无所不及的智能计算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热门标签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