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并不是炫酷的城市智慧化装修,如果缺少市场化的服务运营机制,其仍是停留在传统信息化建设思维。智慧城市,也不是简单地将物理世界镜像到数字世界,如果缺少“人、制度、科技”三要素协同的城市治理,其仍将无法保证城市的高效运转。
不要遗忘智慧城市运营
时间回到2008年,此时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这给予中国运营商重要启发,既然通信网络可以运营,为什么不可以运营城市,不可以运营“智慧”?
只是略有遗憾。此后10年间,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已连续更迭三代,但运营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或者说,智慧城市建设一直存在重技术轻应用、重投入轻实效、重建设轻运营等现象,这已让城市智慧大打折扣。
言归正传。3年前,浪潮已明确业务定位——智慧城市运营商。这是一家既关注前端市场,又关注后端市场,既有ICT思维,有兼具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浪潮将智慧城市建设,解构为“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四步走,其又将运营,解构为ICT基础设施运营、数据资产运营、业务创新运营,并以城市治理为抓手,推进智慧城市运营高效运转。
运营商的三大流派
当然,在详细分析此公司的业务模式之前,可先扩展视野,观察智慧城市的运营市场格局。通常三类企业,会明确定位为智慧城市运营商:
其一,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其拥有丰富的网络和计算资源,也不缺乏B2C的运营经验;其二,太极、软通动力等IT方案商,其拥有扎实的软件开发能力,并可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场景级运营服务;其三,隶属于政府相关部门的“三产公司”,其对各部门业务流程、数据流向了如指掌,并可提供本地化服务。
此外,ICT企业虽在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但出于各方面考虑,多已明确提出不会介入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甚至不会承担智慧城市总包商角色。其思维较为直接,更愿意与上述三类企业合作,共同服务于智慧城市市场。
我就是浪潮
在此,并不对上述三类智慧城市运营商进行评价,也不与浪潮进行对比,但聚焦浪潮的综合能力,即可理解其差异化定位。浪潮对智慧政务的理解,在国内数一数二,其已参与建设国内100余座智慧城市;浪潮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也在国内数一数二,而且其已将上述技术,沉淀于Smart City Foundry平台。
综合此两方面的能力,即可理解浪潮的业务模式和定位。甚至可说,在国内找不出另一家,类似浪潮的企业。
“智慧城市需要引入市场化的运营服务机制,浪潮希望在‘政府监督、企业主导’机制下,成为智慧城市‘合伙人’。”浪潮集团副总裁姜振华所说的“合伙人”,即“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也可以说,浪潮在以云中心为基础,以大数据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驱动,通过数据共享与开放,探索智慧城市运营模式。
新型互联网企业
继续展开此话题,解读浪潮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技术、生态、业务布局。浪潮以“一云、两网、一图、两引擎”,为智慧城市底座平台;聚合“智力生态、资本生态、供给生态、服务生态”,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以城市管理数据、政务服务数据、互联网数据共享为基础,实现对B2C、B2B、B2G三类用户的服务全覆盖。
姜振华将此总结为:“数字经济已催生形成新型互联网企业。而浪潮将正在成为以‘新链接’、‘新生态’、‘新运营商’为特征的新型互联网企业。”
何为新型互联网企业?以智慧泉城项目为例。济南已经挖掘提炼60PB+的互联网数据、整合38类政府部门、59大主题的组织数据、实时采集1000种+感知设备的物联网数据。同时,济南已接入81家重点目标单位的6000余路视频,并部署解析系统,实现了动态视频初步解析。
可以看出,新型互联网企业的数据融合能力,已超出传统互联网公司。也正是基于多元化数据融合,浪潮打通了11家政府单位、130项数据、1350个数据字段,为银行提供征信服务。同时,浪潮与5家银行、2家小贷公司,以及1家P2P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已有5.8万户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申请通过“一贷通”申请贷款,累计放款额超过37亿元,单日申贷额超过20亿。
以城市治理为抓手
上述即是浪潮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的模式。但这似乎还缺少一个抓手,“城市治理”即是浪潮提供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的抓手。依照传统定义,城市治理包括: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社会服务管理,及城市安全及风险防范等。其中涉及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安防、智慧路灯、智慧管网、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环保、平安城市、智慧警务等多重应用领域。
可以看出,城市治理涉及范围之广,已超出ICT能力范畴。也正是基于此,近日,浪潮与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国城市治理创新联盟签署战略协议。双方将在学术研究、政策解读、资源整合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发起城市治理创新高端智库,并共建北京大学城市治理大数据实验室。
俞可平,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创新联盟理事长,其表示:“无论政府治理现代化,还是城市治理现代化,人、制度、技术,三要素都不可或缺。”陈东风,浪潮集团执行总裁,其表示:“城市治理包括技术治理、数据治理、业务治理,三要素缺一不可。”
合作双方的发言,前者代表学术视角,后者代表产业视角,但均反映了当今城市治理的不同侧面,而这是此次合作的关键,即形成“定规则、立标准、抓评估”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方法论。
“双方将进一步整合各自在城市治理领域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为满足城市各地治理创新需求、推进城市治理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核心智力平台,为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出一条‘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陈东风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