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工业化提供了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而在城市化率不断提升的今天,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持续保持活力?亦或者说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是什么?进入数字化时代,将城市物理空间推向数字空间,人们找到了城市发展的最优路径——智慧化。
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驱动城市治理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市民服务体验的优化与变革,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可以看出,建设智慧城市成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那么,智慧城市如何建?通俗地讲,它是一个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但显然,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同,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智慧城市需要进行全局优化,需要复杂的、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论支撑。
赋城市生命体以智能,我们看到,构建城市智能体成为上海、深圳、武汉、许昌、长春等50多个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架构,城市智能体以前瞻性的架构和科学理论方法提供了城市智慧化转型的更优选择。
城市智能体助推城市智慧全局优化
事实上,城市智能体的架构和理念源于华为参与全球40多个国家、700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总结。其中,“智能”代表了城市的智慧化决策能力,表现为城市各系统与各端侧皆具备自主意识与交互能力,通过自行决策进行城市管理;而“智能体”意味着城市不应只具备思考决策的能力,而是懂得对生命整体进行全局性管理,具体表现为城市通过一体化平台进行顶层规划,城市各应用也基于此协同运作。
在日前于上海召开的2021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中国站中,华为再次对城市智能体进行阐述,从智能交互到智能联接、智能中枢,再到智慧应用,城市智能体构成了一个云网边端协同的一体化智能系统,每一层充满智能,每一层做到数据融汇相通,每一层都可运营,在这一个不断充实的城市智能体参考架构中,市民、企业、公务员、城市决策者都可感、可管。
基于此,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提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三点倡议,其中“做好城市智能体,把建设重点从数据汇聚向流程优化转移”的倡议尤为体现出城市的价值回归。
数据汇聚代表了偏重智慧大脑的建设模式,而城市智能体强调流程优化,以流程、组织、业务运营驱动数据有效联接。对比而言,城市智能体除了具备会思考的城市大脑,也通过自行感知交互的敏捷四肢、不断融合大量数据的强壮躯干以及各自创新运作的健康器官体现出上文所提到的城市智慧化的全局性。
在城市智能体的理念指导和架构支撑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城市智能体的建设行列,并取得成效。作为推动者,华为已成功助力包括上海、深圳在内的12座城市获得了全球智慧城市大奖。在刚刚过去的2021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中国站中,华为助推苏州市、上海市黄浦区、东莞市、无锡市获得及入围世界级智慧城市奖项。
苏州“永远在线”,提升城市智慧新体验
“三吴之地,有水有园”,苏州是一座以水为骨蕴化的“园林城市”。“不时不食”“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苏州精神”,似乎每一个脚步都能成为范本和样板。建设智慧城市,打造数字之城,如今苏州亦成为了“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的标杆样板。此次博览会中,苏州荣膺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经济大奖”。
“永远在线”是苏州智慧城市建设的标签,看似一个典型的IT语言,实则体现出了苏州意为打造服务市民、企业、城市管理人员的新体验。构筑智慧城市长效发展,以不掉线的服务,从而提升城市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在“永远在线”的数字苏州背后,惠民“苏周到”擦亮“周到服务,舒心苏州”品牌宗旨,兴业“苏商通”诠释“营商惠企,一键通达”服务理念,优政“DTIOC”构建“一屏总览全局,一网统管全域”城市数字化治理新格局,搭建起了一批智慧城市经济、生活、治理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惠民“苏周到”、兴业“苏商通”、优政“DTIOC”的背后又体现出了苏州在“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协同发展上取得的显著成绩,从而不断增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永远在线”的数字苏州已尽显数字思维。
2021年初,苏州印发《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并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数字苏州的发展号角已然吹响,苏州古城正在迸发数字活力。
无锡“以人为本”,尽显智慧服务魅力
有着“太湖佳绝处”的山水灵秀和“运河水弄堂”的江南韵味,从城市物理形态上就足可以看出,“太湖明珠”无锡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当然,无锡的宜居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也体现在数字空间,智慧城市建设让其更有别样韵味。此次博览会中,无锡入围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宜居与包容大奖”。
谈及宜居与包容,无锡市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逸指出,无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注重去提供服务,站在包容的对立面有一个词叫数字鸿沟,无锡正在消除这个鸿沟,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不被数字化列车所抛弃。
城市超级APP“灵锡”是无锡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张名片,目前,已上线服务超630项,注册用户数已超550万。通过聚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提升市民办事效率,“灵锡”APP代表了无锡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转型。线上APP的关爱模式、线下服务的人工贴心通道,让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在无锡享受数字化便利,这就是无锡的宜居与开放包容。
看似简单,实则是无锡智慧城市建设的久久为功,无锡每三年会做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新的规划方案提出逐步建成基础设施“一体支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民生服务“一码通城”、产业发展“一数融产”的发展目标,全面支撑“美丽无锡”建设。目前,无锡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建成了共享开放的大数据应用体系、创新集聚的智慧产业体系、精细敏捷的智慧治理体系、便捷普惠的智慧生活体系、智能泛在的感知网络体系和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
以“一流治理”成就“一流城市”,以人民为中心、为民办实事,无论生活在无锡还是走进无锡,幸福感、满足感油然而生,这即是无锡以人为本,坚持技术和城市“为人而转”产生的魅力。
黄浦“大城善治”,探索“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模式
黄浦是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说起人民广场、外滩你一定不会陌生,黄浦区被誉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旅游景点多、商务楼宇多、商场市场多、老旧小区多是其显著特点,这为城区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不断提高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成为黄浦区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任务。
为此,黄浦区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核心城区治理新模式,创新性地提出“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理念,通过为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构建数字化的生命体征体系,支持直观发现各类显性及隐性问题,实现实时预判、实时处置,大幅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从一栋楼扩展到一条街、一个景区、一个社区,黄浦正在通过扎实的实践,形成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未来这种创新模式将扩展到“一个区、一座城”,最终将上海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智能体,实现整座城市的智慧化治理。
探索数字化转型新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城市治理向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转变,源于黄浦取得的城市治理建设成效,此次博览会中,黄浦区获得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复苏创新理念大奖”。
东莞“数字政府引领”,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一中心指挥、多层级部署、多平台连接”的智慧城市运行体系,推动城市动态感知、统一指挥调度、辅助研判决策和跨部门、跨层级业务联动;打造i莞家、电子市民卡、企莞家等智慧城市“莞家”服务新品牌,全面提升企业和市民的沉浸式体验和数字获得感……
基于“云、数、网”于一体的政府“数字底座”,东莞市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民生服务、营商环境、交通出行、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行政效能等领域的普及应用,“数字政府”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东莞市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牵手华为公司,坚持城市智能体理念,提供了后疫情时代数字政府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东莞样本”,基于此,东莞入围“复苏创新理念大奖”。
有的放矢,摸准城市智慧发展脉络
当然,无论是永远在线的苏州,还是以人为本的无锡,亦或探索“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模式的黄浦区、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东莞,背后都有着城市智能体的鼎力支撑。它让城市系统与应用、平台、终端四者在数字空间内统一拉通,延展城市物理空间,让服务不掉线,持续优化以人为本的体验,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
这样的城市智能体不断在城市运行中形成最佳实践,并可以复制到更多的城市智慧化建设中。正如华为企业BG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经理王彬所说:“未来,我们将与更多的客户共筑城市智能体,以人为本的场景驱动,实现城市治理从数字化、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升级,推进城市持续的数字化转型。”
有了参考样板,选对实施框架,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可以有的放矢,摸准城市智慧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