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城市智能体,推动城市数字化进入“智能加速阶段”

“任何城市的未来情景,都将面临意想不到的冲击和压力,城市究竟会像纸牌屋一样坍塌,还是能够抵御住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是由其韧性强弱所决定的。”

联合国人居署在发布的《世界城市报告2022》中做出了上述表述,并认为建设韧性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诚然,“韧性城市”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能力,是增强人民安全感的重要保障。从“韧性城市”到“智慧城市”,后者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由此实现面向市民的优质服务、面向城市的高效治理和安全运行。

“二十大报告”指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不难理解,宜居是体验,韧性是保障,智慧则是形态,且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三者叠加融合是彰显城市以人为本、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本质。

城市进化,呼唤“智能体”

但城市的智慧进化又何曾容易,我们常说,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等不同人的眼里,都有各自领域的关于城市发展的理论或模型,他们没有哪一个是错的,但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说,也不代表是对的,因为城市是跨学科的大系统,是属于不同事物的集合体。

要将城市系统间特定的内在关系连接起来,如同一个航母级系统进行高效联动、共同作用,需要将它们贯通且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生命体、有机体,才能解决城市治理、城市服务、城市安全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智慧的城市,必须要像人。”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邬伦指出,2012年北京大学数字研究院在年报里就提出“从数字中国走向智慧中国”,“智慧城市要拟人化”的观点。

把城市当作“生命体、有机体”对待,就是要让城市能够像人体一样高效运转,不仅能通过大脑分析问题,还能通过五官感知实时信息、手脚快速处理事项、顺畅的经脉去端到端联接各个身体组织。如同形容一个人的敏锐程度,除了大脑快速决策,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进行信息感知、及时响应、动态处置,有机运行。

在邬伦院士看来,城市是像人体一样的运行体、有机体、智能体,新一代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通过数字孪生、5G、AI、IoT等数字技术,构建时空智能体,实现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使城市具备泛在感知与实时监测的能力、虚实结合双向映射与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的能力、全生命周期模拟仿真的能力,以及综合态势研判与智慧管理决策的能力,从而使城市治理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全时空得以智能化提升,最终实现城市的全面数字化与智慧化。

在此背景下,城市智能体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理念和新一代参考架构,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对此,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政务一网通军团CEO杨瑞凯指出,基于城市智能体打造的智慧城市,不是一个仅可看的系统,而是一个作战系统,能为城市真正服务的系统。城市智能体打造具有深度学习和自我进化的城市一体化、智能化、实时化的体系和架构,已在全国50多座城市落地,助力实现城市的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城市学会思考,需要产生知识

看得出,城市智慧化水平更多体现在城市能否能够主动思考、深度学习、有机运行等方面,如何打造城市具有类似生命体的思考能力?无疑,需要提炼知识,才能形成智慧。

“将城市感知的海量数据汇聚和集成起来,不能只存在城市大脑里,一定要把它结构化,需要把数据按照最终的应用进行梳理,要把原来无序的非结构化数据变成知识,而且这个信息要有效地、相互地时空关联起来。”邬伦院士如是表示,很多问题的产生在于没有走出原来只有局部没有综合、缺乏时空耦合与预见性造成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困境。他拿城市内涝举例,只有当把城市地形数据、气象数据、地下水位数据、排水系统数据等聚合在一起,进行建模、分析,从数据中挖掘出知识,进行模拟和预判,才能达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科学决策的转变。

知识如何产生?在如火如荼的AI和大模型发展中,我们已经找到答案。

以云网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算力资源为底层支撑,以训推一体的人工智能平台、场景化应用算法为核心能力,实现“算力换人力、智能增效能”,是智慧城市学会思考、产生知识的动力源泉。

城市智能中枢是“数聚生慧”的关键,对此,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解决方案全球研发总裁陈金助表示,数字经济增长产生更多数据,海量数据处理需要更多算力,每个城市需要基于城市智能体架构,构建自己的智能中枢,从而通过大算力+大数据,融合大模型,赋能各行各业。

其中涉及三大核心能力:

一是构建统筹集约的算力底座:通过先进的硬件基础设施,再加上AI开发运营管理平台等软件能力,构筑坚实的算力底座;二是构建统一的城市数字底座:通过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及城市数据等多元数据的融合,构建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让各类数据有效流通,可信共享;三是打造AI训推一体的平台,挖掘数据价值:通过盘古系列大模型为政务和城市数字化提供各类AI的创新服务,包括智能办公助手、数字服务接待、城运每日一报、工单智能分拨等,提升政务服务及城市治理的效率。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但只有把基础打牢,才有可能到达智能、智慧的“奇点”。

有生命的城市需要有机的身体机理

“数聚生慧”的前提离不开城市人、物、空间的全面感知、数据汇聚与智能联接。城市安全隐患多、城市治理效率不高的根源来源于此。挑战在于城市始终处于发展之中,数据是实时动态变化的,目前的城市感知缺乏统一标准,能力碎片化,无法感知城市脉搏,数据难以共享共用,所以导致“大脑”的智商不足。

在此方面,OpenHarmony技术及生态,统一城市感知接入标准,实现多传感设备远端协同、物联感知数据全量汇聚、城市运行精确监测,有能力汇聚城市海量、实时、鲜活数据。基于此,华为打造了数据汇聚共享、全量信息融合的城市融合感知平台,同时基于感知数据中枢、感知智能中枢及感知应用中心等关键能力,构建了可仿真、可计算、可分析的城市数字孪生,支撑城市的精细化规划、建设与管理。

陈金助指出,城市数字孪生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精准映射。通过业界首创显式辐射场技术、自主可控玄天云渲染引擎、虚实交互的河图AR引擎关键技术,华为构建了数字孪生能力,真正实现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这些海量、实时、鲜活数据,通过IPv6+先进协议、5G、F5G、Wi-Fi 6等先进承载技术,联通跨省-市-区县-街道-社区,联接委办局、城市生命线、园区等,端到端保障城市网络畅通高效。华为为此打造的城市ADN自动驾驶网络在业务、架构和体验上更进一步,在自动运维、网络品质提升和可扩展性上实现网络从L1辅助自治向L5自动驾驶网络升级。

至此,智能感知、智能联接、智能中枢共同组成了云网安边端一体化的城市数字底座。

从“数聚生慧”到“融慧赋能”,丰富、多元的智慧应用重构体验、优化流程,则让城市智慧的体验感增强。所以,应用是城市智慧的抓手,在此方面,城市智能体的架构特点在于开放性和使能作用,不仅使能应用的智能化水平,也使能应用的开发更快捷。华为提供的两大平台,技术支撑平台和方案使能平台,为塑造百花齐放的智慧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前者帮助上层应用快速构建行业相关能力,目前华为在技术平台上沉淀的业务资产超过1000个场景;后者提供应用赋能中心、生产中心和发布中心,助力智慧应用上线速度更快、创新更便捷,以及快速推向市场。

目前,华为在城市智能体的架构下已助推伙伴超过200个应用方案实现快速上线,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进而形成保障城市智能体持续运营及演进的发展体系,让智慧可进化。

小结

感知为五官、联接为经脉、中枢为脑、应用为手脚、数据为血,当把城市当作生命体、有机体和智能体来看待,统筹建设、长效运营、可持续演进,城市的韧性自然形成,促使城市在发展中自适应、自调节来自人、物、空间的变化,形成城市的有机生长。

历经十几年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改革突破、模式创新和成效凸显的深水区,城市智能体推动城市数字化进入“智能加速阶段”,有生命的城市智慧化触手可及。

空间智能化,华为用三把钥匙打开“家”的另一个模样

上一篇

华为品质服务,从方案、平台、赋能与激励四方面助力伙伴发展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热门标签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